來源:光明日報
2024-09-15 09:45:09
原標題:旅行過中秋 佳節四海同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旅行過中秋 佳節四海同
來源:光明日報
夏日的熱浪漸漸散去,初秋的微風帶來清涼。中秋佳節將至,文旅消費熱潮再次來臨。形態各異的花燈點亮夜色,豐富多彩的賞月、拜月活動吸引著游客的目光,月餅、時令海鮮等中秋美食紛紛登場。
如今,傳統節日文化通過旅游熱走進更多大眾視野,民俗活動、曲藝展演、非遺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不斷上演,傳統節日在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中綻放新的光彩,也為文旅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多啟示。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賞時
?“像金色的流星雨一樣,真是太美了!”來自安徽的喬昕已經是第二次來到上海豫園看燈會了,走在魚龍街,望著頭頂上方美輪美奐的流星燈盞,她忍不住感嘆。
不久前,上海豫園的中秋燈會開啟,吸引眾多游客從各地慕名而來。人們走在九曲橋上,看十二輪“明月”落于湖中橋畔,與古色古香的朱紅色樓閣交相輝映,領悟對月圓月缺的文化哲思。喬昕告訴記者,豫園的《山海經》主題燈會十分有特色,她特意來橋邊拍了一組漢服寫真,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
夜游蘇州古典園林,則是游客李敏向往了很久的行程。“蘇州園林的景色果然名不虛傳,我還趕上了虎丘中秋夜游燈會,真是驚喜!”夜幕降臨,月光灑在山間,盡顯寧靜清幽,李敏沿虎丘景區南門一路上山到虎丘塔,沿途的燈展和塔邊懸掛的超大月亮讓她目不暇接。
“虎丘中秋夜游燈會包括園林音樂會、月下猜燈謎、潮流茶飲市集等精彩內容,中秋假期期間,景區還會為游客帶來非遺火壺、飛天鳳凰首秀等精彩表演。”虎丘景區宣傳科科長鄭其婷介紹。
為迎接中秋佳節,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中秋燈會、彩燈游園會等活動陸續開啟。科技元素為燈會增添了創意,彩燈材料與現當代光電技術結合,為游客呈現一場場流光溢彩、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除了璀璨的燈光,賞月是中秋佳節最重要的活動。從各旅游平臺的大數據來看,不少知名景區成為賞月勝地——游客可以登上山海關老龍頭長城,將濱海風光盡收眼底,欣賞“海上生明月”的美景;也可以在西安古城墻上走一走,感受一輪明月背后的千年歲月滄桑;還可以看到桂林漓江象鼻山呈現的“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奇景。
根據同程旅行發布的報告,以賞月文化為核心的“中式夜游”成為今年中秋假期的文旅消費熱點,夜間游船、園林古鎮、集市燈會成為年輕游客賞月的熱門聚集地。馬蜂窩發布的報告顯示,南京秦淮河、煙臺蓬萊閣、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充滿傳統文化韻味的景點被年輕人列入賞月必打卡目的地。
對年輕游客來說,更多樣的玩法豐富了中秋假期的旅程。不少游客選擇露營、徒步和音樂節等活動,體育賽事與傳統節日特色玩法相結合也頗具看點。如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第十屆“翼裝飛行世界錦標賽”和中秋奇妙夜活動即將舉辦,吸引了不少喜愛極限運動的游客關注。人們可以在那里欣賞參賽選手的創意表演、嫦娥奔月表演,觀賞天門洞天梯夜間的燈光。
小鎮秋夜
總有別樣詩情與浪漫
漫步在浙江嘉興烏鎮,青石板路灑滿皎潔月光,小橋流水盡顯江南水鄉風情。“‘走月亮’是江南地區的老傳統了,我們推出的中秋‘走月亮’活動、祭月大典活動都很受關注,游客們提燈同游,走過三座橋,祈愿團圓安康,可以感受地道的中秋傳統民俗。”烏鎮景區工作人員介紹。
小鎮秋夜,總有別樣詩情與浪漫。走進古城古鎮,人們沉浸式體驗祭月、拜月等傳統習俗,欣賞民俗藝人、曲會等精彩演繹,感受古風濃郁的節日氛圍和文化。
“青石板巷道在村內彎曲迂回,穿上漢服,走在這樣的古村里,就像穿越到了古代一般。”在江西吉安市吉州區釣源古村“宋‘潮’生活雅集”活動現場,南昌游客張雅文興奮地說,這里一步一景,她走走停停,時時有拍照的沖動。從點茶到香篆,傳統技藝透著濃濃的古風古韻,這趟中秋文化之旅很走心。
在釣源古村,不少游客身著華服,在古色古香的街巷漫步。七星伴月區域,充滿韻味的“宋潮市井柿集”再現昔日繁華勝景。不少游客穿著漢服,焚香、點茶、插花,行古人雅事;騎行、采摘、曬秋、掌燈、祈愿,享受極致浪漫。“一杯茶、一縷香、一處清閑,便是最好時光。”來自上海的游客王可感慨地說。
游客對傳統文化體驗的需求不斷提升,“新中式”旅游也持續走紅。山西的古建筑因游戲《黑神話:悟空》火爆而迅速“出圈”,迎來大量愛好傳統文化的游客。在河南洛陽洛邑古城,身著漢服的游客們重現“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氣象。拍中式全家福、學君子六藝、住國潮酒店、逛博物館等文化味兒十足的玩法,都在這個中秋假日深受游客歡迎。
不止中秋節,近年來,各類傳統節日包括地方性節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掀起傳統文化熱潮,精彩紛呈的文化民俗活動豐富了佳節體驗。春節期間,英歌巡游火遍海內外;端午假期,游客紛紛參與到賽龍舟、包粽子活動中;云南的潑水節上,狂歡的氣氛感染著現場的人們。這些節慶活動滿足了人們對于文化體驗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成為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也讓傳統節日變得可觸可感。
“如今,游客更追求深度文化體驗,希望在旅游過程中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民俗、文化、藝術等。”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喬向杰認為,“傳統節日+旅游”模式火熱,成為旅游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各地依托傳統節慶文化舉行的活動,有效整合了文旅資源,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為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
喜逢今夕月
非遺手工煥生機
“難得能讓孩子感受親近大自然的樂趣,我們想在這里過一個不一樣的中秋節,享受合家團聚的時光。”為了拼出更長的中秋假期,廣西的李明輝特意請了幾天年假,帶著家人和孩子來到南寧大明山的民宿度假,面朝群山森林,大自然的清涼氣息撲面而來。
在這里,孩子們不僅跟隨美食匠人學習制作了冰皮月餅,還一起配合操作皮影人偶演了一出精彩的劇目。夜晚,一家人圍坐在桌前,擺上果品和月餅,賞月暢談,歡聲笑語不斷。
中秋假期,家庭游客成為旅游市場的“主力軍”。各大城市的親子樂園和博物館,鄉村農莊的秋收采摘項目等都迎來大量親子家庭游客,其中,互動體驗更強的非遺手工和研學活動最受孩子和家長們青睞。
“這是我自己制作的花燈,太有成就感啦!”近日,北京近郊的一家手工坊迎來一批研學學生,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引下,仔細切割木條、打磨、拼插、粘貼,在火熱的氛圍中,一盞盞榫卯花燈很快成形,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每個人都喜笑顏開。
制作香囊、“兔兒爺”泥塑、竹編燈籠、團扇、魚燈、剪紙……傳統非遺手工在佳節煥發新生機。美團數據顯示,8月以來,“非遺手工”搜索量同比增長342%。
“傳承千年的傳統民俗通過旅游煥發更大光彩,過節的人多了,節味兒自然就更濃烈了。”在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副教授馬治鸞看來,傳統節日的旅游化開發,對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節日逐漸發展為各地的文旅名片,旅游也因傳統文化賦能更有看點。
隨著越來越多互動性和參與性強的文旅產品受到歡迎,如何緊抓文旅融合趨勢、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資源,開發更多具有文化創意的旅游產品,考驗著旅游從業者的智慧。
對此,喬向杰指出,要深入研究本地傳統節日的文化背景、歷史故事和獨特習俗,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品設計中,使之成為獨特賣點。還要創新旅游產品和服務,根據不同游客群體需求定制特色旅游線路,通過設立工作坊或體驗區等方式讓游客學習傳統技藝,鼓勵游客參與到節日的傳統活動中。此外,還可通過AR、VR等科技手段,為游客提供虛擬體驗,增強旅游的趣味性和科技感,提升節日文化的魅力。
(本報記者 魯元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