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4-09-15 09:45:09
原標題:古韻今風,共賞一輪明月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古韻今風,共賞一輪明月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中秋佳節將至,這是一個充滿傳統文化韻味和民俗風情的節日,習俗豐富多樣。在六朝古都江蘇南京,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闔家團圓、共慶佳節,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這個節日也被“老南京”稱為“團圓節”或者“八月節”,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們對團圓、幸福生活的向往,傳承著綿延千年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認同。
“每年中秋,我都會和一家人去玄武湖賞月。”老南京人楊森告訴記者,今年9月15日至17日期間,玄武湖景區推出了西南湖賞月專線,每晚19:00和19:50從環洲碼頭發船,同時還有“花好月圓”家庭定制賞月專線,最多可核載22人,適合全家一同賞月。
如今,對南京人來說,中秋節“賞月也賞樂”。南京森林音樂會已經步入第十個年頭,是90后孫清最喜歡的去處,“中秋佳節,前往中山陵音樂臺,便可以在月光下享受一場視聽盛宴”。
月映古今——
創新傳承,賞月更具趣味性
中秋節是與月亮關系最為密切的節日。
“早在中秋節沒有正式形成之前,南京就有秋日玩月、賞月的佳話。”著名民俗專家陶思炎介紹,東晉時“牛渚玩月”故事的發生地在今安徽當涂采石磯,屬漢朝秣陵(今南京)轄區,謝尚、袁宏二人江上泛舟,賞月詠詩之興為后人所效仿,成為六朝以來的建康(今南京)風俗。北宋中秋節形成之后,有登臺望月、登樓玩月、臨軒玩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賞月活動,南京人把中秋夜家人團坐聚飲叫作“圓月”,把出游街市叫作“走月”,把全家共同賞月叫作“慶團圓”。南京在明朝時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朝時則建有朝月樓,其中建在秦淮河南的玩月橋每年賞月者絡繹不絕。
現在,人們賞月的地點更為豐富,白鷺洲、北極閣、秦淮河、莫愁湖、玄武湖等都是賞月好去處。
“現代的賞月,更具有趣味性。各個賞月勝地都準備了各式各樣的中秋慶祝活動。在賞月的同時,在老門東和熙南里,還多次舉行中秋燈會等活動,五彩斑斕的彩燈與天上的滿月相映成趣。”“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專家顧康順說,將傳統的玩月、走月,進一步創新傳承,使得賞月活動更加有趣味性,更貼近年輕人的喜好。
味蕾之旅——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從明代真正開始
外賣員金浩最喜歡南京六合的特色月餅“賴月餅”。
“賴月餅”型大,直徑20厘米左右,每塊重約0.5公斤,以麻油、特級面粉為主料,配以綿白糖、五仁、桂花、果汁等10余種佐料精制而成,外形美觀,酥軟不膩,香雅味醇,為月餅中的佼佼者。清乾隆帝十分喜愛“賴月餅”,稱“此有月中之香也”。“賴月餅”隨后成為進貢皇室的貢品,聲名大噪。如今,“賴月餅”制作技藝已是一項非遺。
不過,作為中秋節的“限定美食”,月餅的出現其實并不算太久。和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秋節比起來,吃月餅這個習俗可以說有點兒“年輕”。
月餅最早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很多人以為是北宋。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國告訴記者,那時候的月餅和今天的月餅并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中秋吃的。“事實上,在當時中秋風俗中,并沒有吃月餅這一項。”
北宋蘇軾的《留別廉守》詩中有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往往被認為是描寫月餅的詩句。“甚至有個別網友以訛傳訛,還以這一句為基礎,偽造了幾句湊進去,真假混雜,而且直接將這首詩的題目故意錯寫成《月餅》。”侯印國表示,這句詩和我們今天所說的月餅沒有關系,“它只是說有一種甜點,樣子圓圓像月亮,用了酥油和糖來做餡兒。這種甜點也不是只有中秋節吃,而是一種日常甜點”。
再往后,在南宋《武林舊事》等書中,提到有一種面食叫“月餅”,不少人認為這就說明宋代人已經在中秋節吃月餅了。其實不然,當時叫“月餅”的食物,只是一種日常美食。“這種食物和今天的月餅長得也不像,它是蒸出來的,更像是包子。”侯印國說。
侯印國介紹,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從明代才真正開始,那時的月餅比今天的月餅大很多。
正因為當時中秋節的月餅普遍比較大,在明代早期的時候把它叫作“太餅”。《臞仙神隱書》中記載 :“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時,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長幼而坐,設杯盤酒食之具。乃造太餅一枚,眾共食之,謂之八月求團圓。”這個描述清楚地顯示,當時是一家人分著吃一個大月餅。
到了清代以后,方便食用的小月餅開始慢慢流行開來。
清代文人袁枚,在他完成于南京的美食名著《隨園食單》中,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月餅的制作方法是“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這種“劉方伯月餅”,類似如今的五仁月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