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09-12 08:53:09
原標題:古典詩詞中的中秋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古典詩詞中的中秋
來源:人民政協報
編者的話:
在中國浩瀚的文化長河中,中秋佳節以其獨有的月圓人團圓之意象,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筆下不朽的篇章。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以其精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將中秋的月色、情感與哲思完美融合,編織出一幅幅跨越時空的情感畫卷?!懊髟聨讜r有?把酒問青天”的人生感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文化認同、“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心靈寄托,都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情感與智慧。本期講壇邀請莫礪鋒先生講述古典詩詞中的中秋,他將詩詞內涵與人生經歷相結合,使古典詩詞更加意蘊深遠,引人深思。
置身明凈澄澈的世界
如果兼顧良辰、美景兩個因素的話,中秋堪稱是佳節中的佳節。農歷八月十五,正是整個秋日的中點。此時秋高氣爽,已涼未寒,桂子飄香,稻熟蟹肥。更值得贊美的是中秋之夜的一輪明月,它皎潔無瑕、圓滿無缺,把清輝灑滿碧空,也灑滿大地山河。據說中秋的月亮是一年中最明亮的,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中說“月好共傳唯此夜”,韓愈則在《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中果斷地說:“一年明月今宵多”。大家也許已注意到,唐詩中用“八月十五日”這個名稱比“中秋”多,有的詩則兩名共享,例如晚唐詩僧棲白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笨梢娮鳛楣澣盏摹爸星铩痹谔拼€不算最重要的佳節,這可能是宋代詠中秋的好詩遠多于唐代的原因。中唐王建有一首名篇題為《十五夜望月》(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后人常把此詩看作中秋詩,例如劉永濟在《唐人絕句精華》中評論說:“三、四見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樂各別。”然而此詩雖是作于秋夜,但可能是八月十五,也可能是九月十五(此時桂花尚存枝頭)。
中秋夜的一輪皓月,多么迷人!假如此時你置身于空曠的野外,最好是面對著一片開闊的水面,那么你好像進入了一個澄澈透明的玻璃世界。1045年的中秋之夜,蘇舜欽登上吳江亭望月,看到的就是這么神奇的景色:“長空無瑕露表里,拂拂漸上寒光流。江平萬頃正碧色,上下清澈雙璧浮。自視直欲見筋脈,無所逃遁魚龍憂。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觸斗牛?!痹鹿馐侨绱说某纬海B身上的血脈筋絡也纖毫畢現,水底的魚龍也徹底現形、無處藏身。蘇舜欽對中秋月光的形容極見功力,可惜措辭不夠含蓄,意境也不夠渾融,稍遜于張孝祥的《念奴嬌》一詞。
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
1166年中秋將近之時,張孝祥路經洞庭。詩人駕著一葉扁舟漂浮在湖面上,覺得月光下的洞庭湖如同一面廣闊無垠的玉鏡。皎潔的月光灑滿了天空,也灑滿了湖面,銀河與洞庭湖在月光中融成一片,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是一般的澄澈透明。詩人用生花妙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晶瑩剔透的月光世界,卻謙稱“妙處難與君說”,可見真實的洞庭月色更加美好,妙不可言。在這種澄澈明凈、一塵不染的境界中,詩人回首平生,覺得自己的肝膽都像冰雪般的瑩潔、光明。我每次讀到“表里俱澄澈”一句,覺得它也可用來形容詩人的內心世界與湖光月色的和諧。中秋之夜,月光如水一樣的明凈,如水一樣的清冽。這萬千斛的清水灑向我們,浸透我們的衣衫,沁入我們的肌膚,洗凈我們的五臟六腑,難道還有什么塵慮俗念不能滌除干凈?當我們仰望那輪皎潔的明月時,心中自會涌起圓滿美好、純潔無瑕的情感,難道還有什么名韁利鎖不能徹底擺脫?無怪當張孝祥在洞庭湖上“叩舷獨嘯”時,會慨嘆說:“不知今夕何夕”!注家或引《詩·唐風·綢繆》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句為注,意謂今夕是一個良夜。我覺得不如僅取其字面意思更佳。詞人置身于如此明凈澄澈的境界之中,他的整個身心都已融入美好的自然,從而獲得了永恒的生命。此時此刻,塵世的一切煩惱都煙消云散,世俗的一切思慮都毫無意義,難怪他要忘記今夕到底是何夕了!
珍惜難得的良辰美景
陽關詞·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的《陽關詞》作于1077年的中秋,其時他正在徐州。蘇軾晚年南遷途中曾重書此作,跋云:“余十八年前中秋夜,與子由觀月彭城,作此詩,以《陽關》歌之?!彼源嗽~也被后人視為詩而收入其詩集,但是既然詞人曾以《陽關曲》的調子來歌唱(事實上蘇軾是借用《小秦王》的曲譜),我們還是把它看作詞更為合理一些。
前兩句寫中秋之夜浮云散盡、明月東升的情景。銀河本來是無聲的,可是古人常常幻想它會發出流水之聲,比如杜甫說“河漢聲西流”,李賀也說“銀浦流云學水聲”。蘇軾則幻中生幻,說今夜是如此的安靜,以至于銀河的流水也寂靜無聲,只見白玉盤般的一輪明月從皎潔銀河的背景中轉將出來?!按松艘共婚L好”一句的意思與《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非常相似,不過后者是詩人在望月懷弟時的遺憾,前者卻是他與弟弟一起望月時對眼前的幸福不能長久的憂慮,它們正好可以對照著讀。是啊,當我們與親愛的人一起享受良辰美景時,心中肯定充滿了幸福、美滿的感受,從而希望這種幸福與良辰美景同樣天長地久??墒鞘篱g所有的良辰美景都會時過境遷,所有的幸福也都會隨風而逝,晚唐吳融有一句非常煞風景的詩:“月不長圓花易落?!碧K軾此句也是此意,不過較為含蓄而已。蘇軾與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手足之情非常深摯,兩人出仕之初就相約將來及早退休,同回故鄉隱居??墒鞘聦嵣纤麄z長期天各一方,別多會少。此年中秋兄弟歡聚徐州,同賞明月,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機會,無怪蘇軾在高興之余,又敏感地擔心好景不常。當然,“此生此夜不長好”的含意十分豐富,除了蘇軾擔心的人事多變、居無定所以外,天氣的陰晴也是變化莫測的。中秋雖然處于秋高氣爽的季節,但也難免會風雨凄凄,那就難稱佳節了。
我幼時見過一本木刻本的《碧葡萄館詩集》,是曾在瓊溪中學任教的一位老師的遺著。作者的姓名和書中的內容都已忘卻,只記得兩句寫中秋夜雨的詩:“嫦娥亦知恨,掩袂助凄涼?!边B嫦娥都掩袂而泣,哪里還有什么佳節的氣氛?親愛的朋友,當你在中秋之夜面對著一輪明月的時候,千萬要珍惜這難得的良辰美景,因為明年中秋你在何處看月,甚至有無明月可看,都是不可預測的事。蘇軾有兩句詩:“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我們不妨把它們改寫成:“惆悵中天一輪月,人生看得幾中秋?”
祝愿人間生活美滿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就在蘇軾寫《陽關詞》的前一年(1076),他寫下了名傳千古的中秋詞《水調歌頭》。當時蘇軾正在山東密州,蘇轍則在齊州,故蘇軾于中秋夜飲酒賞月之際,懷念其弟,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嘆。南宋的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馀詞盡廢?!蔽矣X得即使在古今所有的詠中秋的詩詞中,此篇也是獨占鰲頭。關于《水調歌頭》的佳處,后人已有無數的評說,單是曾棗莊先生在《蘇詞匯評》中所輯錄的評語即有三十六則,但我不想引用那些評語,我更欣賞金圣嘆批點《水滸傳》的一段話?!端疂G傳》第二十九回寫武松在孟州張都監家里過中秋,侍女玉蘭唱了蘇學士的《水調歌頭》,金批說:“樽前月下,忽聞此言,令人陡然念陽谷縣紫石街,不知在何處?!庇峙骸敖^妙好辭。令人想到亡兄,想到宋江,想到張青夫妻,想到管營父子,灑淚不止。”金圣嘆的批語常常不顧小說的情節而闌入正文,此處就是如此。《水滸傳》僅寫武松“只顧痛飲”,一字未及其心事,金圣嘆何以知之?但是金批卻又說得合情合理,當然與其說是武松聽《水調歌頭》后的思緒,倒不如說是金圣嘆代替武松聽此詞后的感想。我對這兩則金批深有同感,它們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
1975年,我剛到淮北的汴河農具廠里棲身,中秋來臨了。中秋是當地人心目中的大節日,全廠的工人都回家去了,我與上海知青小黃也被廠長老段拉到他家去過節。傍晚時分,老段家門前的空場上放了一張矮桌子,我們三人坐在小板凳上喝酒。不久,一輪明月從村子東頭的樹梢上升起,銀輝灑滿了空場,也灑在小桌和我們身上。突然,村頭村尾響起一片鞭炮聲,此起彼伏,老段家的狗也跑出來狂吠不已。原來此地的風俗,中秋節月出時是要放鞭炮的,這個奇特的風俗頓時使我產生身處異鄉的感覺。過了一會兒,鞭炮聲沉寂下來,我們也停止說話,抬頭望著月亮。萬籟俱寂,月光像水銀一樣傾瀉下來,給整個村子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銀紗。突然,我想起了幼時與弟、妹隨著父母親在中秋夜到戶外去賞月的情景。我家在瓊溪鎮上住過的幾所屋子都沒有朝南的窗戶,我們必須到戶外才能看到月亮。幸好離我家不遠有一座八字橋,是由兩座拱橋組成的,其中一座的橋面相當高,視野也相當開闊,是賞月的好地方。我們常常走到橋上去望月,父親告訴我們月亮里的陰影是一株桂樹和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引得我們遐想不已。有時我們也低頭觀看橋下,潺潺流水在月光下泛起一道道銀色的波紋。我又想起了趙浜邊上的那座茅屋,那里埋葬著我的六年青春。有一年的中秋夜,我獨自坐在茅屋前面賞月,看到月影浸在清澈如鏡的水中,頓時想起范仲淹的名句“靜影沉璧”……如今的我獨自流落他鄉,回想起從前中秋賞月的情景,恍如隔世。月光下的一切都有點朦朧,我極目遠眺也無法看清天邊的景物,不知八字橋與趙浜竟在何處?也不知遠在江南的母親和弟妹們今夜是否也在望月懷遠?至于父親,他已經不在人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愿望永遠無法實現了。
1986年中秋,我剛到美國東北的小鎮坎布里奇不久。是夜,我走出寓所,看到碧空如洗,一輪明月從哈佛大學教堂的尖頂后面緩緩升起。我久久地凝望著那輪明月,一股強烈的思家情結占據了整個心靈。我的母親、我的妻子、我的女兒都在遙遠的南京,我的弟、妹則在同樣遙遠的蘇州。我明知那時的中國正是旭日東升的清晨,卻仍然愿意想象親人們正在與我一樣望月懷遠。在我家窄窄的陽臺上,年方三歲的小女兒正依偎在她奶奶的懷里撒嬌嗎?也許妻子正在給女兒講關于嫦娥或吳剛的故事,母親也坐在一邊靜靜地聽?美中不足的是,她們身邊少了一個我!要是我在家的話,我會攙著女兒,妻子則會扶著母親,一起到月光下的校園里去散步。蘇軾的話當然沒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本人也早已經歷過許多次的“月有陰晴圓缺”,還經歷過無數的“悲歡離合”,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像蘇軾一樣責問天上的明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要是今夜凄風苦雨,不見月亮,我反而會感到一絲安慰。當然,那個念頭也許是太自私了。
1996年中秋,我獨自居住在韓國光州全南大學的外教公寓里。韓國人非常重視中秋,他們把中秋叫作“秋夕”,全國放假三天,人們紛紛趕回家鄉與家人共度佳節。中文系的秘書事先向我通報了“秋夕”的有關情況,勸我事先多準備一些食物,說過節時食堂也許會停伙。學生們送給我許多“松餅”,是一種餃子狀的米粉餅,包著豆沙的餡,是“秋夕”的特制食品,意義相當于中國的月餅,只是不知為什么要做成半月形。到了中秋那天,平時熙熙攘攘的校園一下子安靜下來,外教公寓簡直是門可羅雀。校園里有一座樹木蔥蘢的小山,我白天常從山下走過,卻從未登上去過。今夜萬籟俱寂,月光如水,我便信步登上了小山。山上長著許多松樹,月光從樹隙中散落下來,在地上灑下許多銀色的光斑。我走到山頂,發現樹叢里有一座古墓,月光照在墓碑上,碑上的漢字銘文清晰可辨。我坐在墓前的石階上,抬頭望著那輪明月。心想這位不知名的古人長眠在這里,夜夜與清風明月相伴,可謂得其所哉。我又想起長眠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樹林中的父母親,今夜那兒也該是月光如水吧。我又想到韓國人把“秋夕”定為全國性的節日,真是合理?!耙荒昝髟陆裣唷?,今夜的月亮圓滿無缺,正是人間美滿生活的象征,理應讓人們合家團聚共度良宵。要是我的妻子和女兒此時與我一起坐在這兒賞月,那該有多好!那夜我在小山頂上停留了很久,心里涌起強烈的愿望,想寫詩抒懷,可是左思右想,覺得自己的萬千心事都已由東坡老人代我傾吐殆盡。我高聲朗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此時山上山下寂無人聲,只有草間蟲聲唧唧,更添幾分寂寥。
由此可見,蘇軾的《水調歌頭》所以會使得“馀詞盡廢”,其奧秘在于它說出了人們在中秋之夜面對一輪圓月時的共同感受,也表達了人們此時此刻的共同心愿。中秋是無與倫比的良辰美景,蘇軾的《水調歌頭》是無與倫比的絕妙好詞。讓我們在中秋之夜齊聲朗誦《水調歌頭》,對著明月向人間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