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09-12 08:53:09
原標題:綠能躍動,低碳轉型正當時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綠能躍動,低碳轉型正當時
來源:光明日報
【加快綠色轉型 激活發展動能】
中國能源綠色低碳變革已來, 中國能源含“綠”量不斷提升。2023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超過15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火電。今年新能源發展進一步取得新突破。截至7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6.8億千瓦,裝機占比超過54%。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1.清潔能源發展進入快車道
“用太陽來對抗沙子!”日前,英國一家網站的文章對中國正在建設中的“沙戈荒”大型光伏基地進行了形象的描述。文章稱:“中國正在贏得與荒漠化的戰斗。”
從空中俯瞰,光伏板一塊接著一塊,以往連綿起伏的黃色沙丘,變成了“藍色海洋”,一片片綠植點綴其間。“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這種具有非凡創意的“治沙+綠電”立體生態開發模式令世界矚目。庫布其沙漠,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如今正在成為綠色電力的來源地。
不僅是在庫布其沙漠,在我國西北的戈壁大漠中,成片的風機、光伏板隨處可見。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風電、光伏發電成為清潔能源的主力軍。
過去十年間,我國推動風電、光伏發電實現了躍升式發展。中國全社會用電增量中,有一半以上是新增清潔能源發電。我國有序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以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為重點,規劃建設了4.5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相當于20座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累計裝機規模達3728萬千瓦。
不僅僅是大型風光電基地發展迅猛,我國通過積極推進分布式新能源發展,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推廣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牧光互補等“光伏+農業”新模式,打開了農村新能源發展的廣闊空間。
山西省臨汾市屯里鎮大型農光互補電站,采用“光伏+農業”模式,實現棚下種植油用牡丹、棚上發電,一地兩用,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
山東、江蘇、陜西、安徽、四川等地利用公路服務區、收費站、建筑屋頂與立面等,開發分布式光伏資源,打造低碳服務區,實現交通與光伏、景觀相融合。
目前,核電已經成為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支撐電源和主力電源,遼寧、浙江、福建、廣東、海南5個省核電發電量占比超過了20%,在電力保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指出,核電是清潔、低碳、高效的優質能源,在電力系統是重要的基荷電源。發展核電對保障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陸地區核準在運和在建的核電機組共102臺,總裝機容量11313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目前在運的機組56臺,裝機容量5808萬千瓦;已經核準(包括已經在建設過程中)的機組46臺,裝機容量5505萬千瓦。
截至2023年底,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分別達4.41億千瓦、6.09億千瓦,合計較10年前增長了10倍。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2.5億千瓦,占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40%以上。我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2.綠色能源走進千家萬戶
漫漫大漠戈壁馭風“種太陽”,綠色電力通過條條銀線穿越千里點亮大城市的燈;西南崇山峻嶺之間大河洶涌澎湃,巨型電站“連珠成串”,百余臺水電機組接續運轉,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為經濟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河北雄安實現地熱供暖“綠色”過冬,供暖不燒煤、不用電,也不用天然氣,守護藍天告別污染……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關乎每個人的福祉。2013-2023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26%。持續推進成品油質量升級,成品油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國燃煤鍋爐減少80%以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區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各地因地制宜推進清潔取暖。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面積較2016年底增加107億平方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較2016年分別下降41.1%和30.6%,重污染天數分別減少61.2%、41.8%。
有許多變化超出人們的想象。
“張北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冬奧會期間,矗立于張北縣、槳葉直徑146米的風電機組,日均發電約2.45萬度,可供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完成全部造雪量。而如今,不僅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甘肅的風也正在點亮北京人的生活。
“從2021年我們促成山西送北京首筆綠電交易以來,相繼實現了山西、河北、內蒙古、甘肅等地的綠電進京,年度交易量從2021年的0.96億千瓦時,到今年上半年的40.5億千瓦時,綠電市場化交易量實現大幅增長。”首都電力交易中心交易師張辰達表示。
能源資源實現綠色集約化開發,綠色開發技術廣泛應用,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沙漠、戈壁、荒漠及采煤沉陷區推廣“光伏+”生態修復新模式。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4%,重污染天數下降了83%。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3.科技驅動勇當“減碳先鋒”
從傳統的油氣企業向新型能源企業的轉變,是中國油氣巨型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并紛紛交出新答卷,實現從傳統油氣生產向新能源領域的實質性跨越。
天藍水碧的查干湖畔,中國石油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廠Ⅲ區塊,光熱系統正式并網運行,亞洲最大陸上采油平臺集群零碳示范區建成投運,中國第一桶“零碳原油”在此誕生。吉林油田蓮花光伏電站66千伏升壓站,一排排光伏板整齊地排列著,源源不斷“捕捉”著太陽能,向下游吉林油田生產一線輸送清潔綠色的電力;吉林油田北湖風電場,伴隨著“大風車”吱吱轉動,中國石油風電項目第一臺風機成功并網發電,單臺風力發電機組發電量可達700萬千瓦時。
綠氫將逐步成為未來主力氫源,但目前生產和應用還面臨技術成熟度不高、經濟性較低等制約。中國石化勇于探索,在新疆庫車建成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制綠氫示范項目,建成全球最大加氫站網絡,氫氣加注量占全國40%左右。今年,中石化還啟動了“萬站沐光”行動,規劃到2027年,在油氣礦區、石油石化工業園區及加油站等新建光伏站點約1萬座。
抓住風、留住光,勇當“減碳先鋒”。不僅地上要建設風力發電機、光伏發電設備,地下也在研究推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減碳埋碳共同發力。在山東,一條109公里的輸送管道將中國石化齊魯石化生產捕集的二氧化碳,送到勝利油田的地下油藏,進行驅油封存。“吃”進二氧化碳、“吐”出原油,減碳、增產“一舉兩得”。這里是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
過去十年間,我國綠色能源技術實現新突破。建成風電、光伏全產業鏈研發設計和制造體系,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技術,水電全產業鏈體系全球領先。據介紹,下一步我國還將深化能源改革。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能源、核電、智能電網等領域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此外,將依托重大工程來推動能源技術裝備攻關、示范和推廣,以工程應用不斷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迭代升級。
(本報記者 張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