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檢察日報
2024-09-10 18:13:09
原標題:千年古縣與大運河相伴相生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千年古縣與大運河相伴相生
來源:檢察日報
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臨清段鳥瞰圖。 徐延林攝
今年6月,山東省臨清市檢察院干警深入調研河道治理情況。
山東省臨清市地處冀魯交界的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而且歷史悠久,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臨清市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臨清,因運河而興。當蜿蜒流淌的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不僅滋養了一方水土,更孕育了這里獨有的文化底蘊與風姿。近年來,臨清市檢察院持續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助力大運河生態和文化遺產保護,擦亮運河文化名城“金名片”,繪就了一幅“檢察藍”與河暢岸綠、水清民樂、景美文興交相輝映的新時代履職畫卷。
區域協作促進河暢岸綠
臨清市位于漳衛南運河右岸,與河北省臨西縣、館陶縣隔河相望,南與山東省冠縣沿河相接,是銜接南北、暢通行洪的重要樞紐。
“大運河地域廣泛、情況復雜,一些‘插花地’雖然距我市較近,但其部分區域屬于河北省臨西縣管轄,治理難度較大。如何提升跨省治理成效、實現一體化保護,一直是個‘老大難’。”臨清市河務局局長韓家茂說。
在河北省臨西縣汪江村右岸河道及河灘內,有村民長期非法種植樹木,嚴重影響行洪安全。兩年前的初秋,臨清市檢察院在發現這一情況后,迅速啟動大運河東西沿岸七地檢察機關協作機制,將該線索移交臨西縣檢察院,聯合督促清除樹障40萬平方米。
同時,臨清市檢察院聯合上下游兩岸的館陶縣、冠縣兩地檢察院、河務局等,共同深入漳衛南運河三地交界地段進行實地調研,排查影響行洪安全問題,先后督促清理運河交界地帶4個自然村樹障,同等流量水位明顯下降。
韓家茂告訴記者:“檢察機關介入后,多部門、跨地域協作的檢察公益訴訟機制迅速得到落實,交界地段的清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河道行洪能力得到極大改善,汛期水位下降明顯……”
“地理生態系統往往模糊了行政區劃的邊界,大運河在現實地理分布中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現象。一體化履職是檢察機關的優勢,也是我們能夠深入推進大運河跨流域治理的底氣。”臨清市檢察院檢察長王學軍說。
多方聯動助力水清民樂
“鏡古鑒今思綠野,河清海晏霞鳥飛。”臨清市是京劇之鄉,運河沿岸坐落的京劇廣場不僅點綴著運河生態畫卷,更是群眾文娛活動的依托。
“前段時間,我看到京劇廣場附近的水開始發黑,而且時常會飄來惡臭味,有時候水干凈兩天就又渾濁了,導致來這里玩的人越來越少。”當地群眾的一段話引起了檢察官的注意。原來,在金運橋沿河小路護坡下的污水管網破裂,導致污水滲出并直接流入京杭大運河河道。
今年5月,臨清市檢察院經多次走訪了解到,當時金運橋北側正在進行雨污分流項目施工,行政機關查找漏點存在困難,導致污水反反復復出現。
“河道治理,不是單純地防洪、治污,必須同時與舊城改造、市政綜合配套、人文景觀創建相結合。”臨清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負責人藺志永告訴記者,在該院的監督下,行政執法部門、市政設施專業技術隊伍三家坐到一起,磋商治理方案。“雨污分流施工項目正進行到滲水點附近,我們排查出滲水點后,能不能將舊污水管道封堵后和雨污分流管道連接?這樣既可以減少工作量,又有助于長期治理。”相關單位負責人提出了整改意見。
在得到專業技術人員的肯定后,三方人員多次前往現場勘查,最終通過抽排降水、逐步排查的方式發現滲水源頭,并將原排水管改接到東側新建的污水管網處,借助雨污分流項目徹底解決該處污水滲漏問題。
“現在運河水清了,我也能帶著孫子來這里聽聽戲,吹吹風了。”今年7月,臨清市檢察院檢察官在開展“回頭看”時,票友王大媽高興地說。
聚焦難題守護景美文興
“臨清十景”之一的舍利寶塔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是大運河沿線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為主動融入大運河保護大格局,助力大運河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臨清市檢察院于2023年初春啟動“臨風河韻”大運河文物保護專項行動。
“專項行動部署后,我們首先對舍利寶塔進行了現場勘查,發現該塔內外壁及塔內碑文多處被刻畫污損,并排查出易跌滑、墜落等安全隱患點11處。而且,因建成時間久遠,寶塔木質構件承載力較弱,若沒有游客人數控制措施,個別時段游客人數較多,可能超出塔身的承載能力。”藺志永對記者說。
2023年5月,在臨清市檢察院向當地文旅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后,文旅部門在保存文物傳統風貌和特色風格的基礎上,對舍利寶塔進行了無損修繕,對存在易跌滑、墜落等安全隱患的地點也懸掛上警示標牌,并合理設置同時段登塔人數上限,保障游客安全。
同時,針對大運河臨清段文物點多、線長且多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特點,臨清市檢察院會同文旅部門、住建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建立“線索移送、專項調研、一體宣傳”三項保護機制,并安排專門人員對沿河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日常巡查監管,共同助力大運河古城文物保護。
“舊日繁華的漕運、往來南北的船只,如今都印刻在與大運河相伴的文物之上。我們主動作為,將沿河文物保護連珠成串,不僅解決了旅游開發過程中的文物受損問題,更建立了長效監督機制,實現了系列綜合整治。”王學軍告訴記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