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9-03 08:49:09
原標題:黃河岸邊唱起“幸福歌謠”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黃河岸邊唱起“幸福歌謠”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駐山東記者 孫叢叢
“黃河岸邊就是我的家,你是我的心頭牽掛;為了你什么都可以撇下,幸福日子一定開花。”從二重唱到合唱,再到觀眾大聲跟唱,一曲《黃河岸邊就是我的家》把臺上臺下凝成一片歌的海洋。這是近日音樂劇《我家門前有條河》在山東省會大劇院上演時的精彩一幕。
音樂劇《我家門前有條河》是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由濟南市歌舞劇院創演、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合作推出。作為一部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原創作品,如何以音樂劇的形式反映時代巨變,拓展現實題材創作思路與手法,成為許多觀眾的觀演新期待。
大幕拉開,該劇就為觀眾呈現了黃河灘區民眾新的生活場景——幸福河社區新樓群拔地而起,村口小廣場上,女人們跳著歡樂的“過節舞”迎接中秋節。“人都進城打工了,家里沒有男人,過的啥節?”人群中的一句話,讓歡快的音樂戛然而止。與此同時,分散在城市角落里打工的男人們唱出“霓虹閃爍明明晃晃,可再美也不是我家鄉”的“打工心語”,折射了他們奮斗的艱辛。通過不同場景的對比,故事切入新時代鄉村建設的觀察與敘事之中,激發起觀眾觀演的濃厚興趣。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曾是黃河灘區居民艱苦生活的寫照,如今,這里脫貧之后的人們生存現狀如何?人與環境、鄉村與城市的關系呈現出哪些新變化?為更好地呈現黃河灘區新鄉土環境中的新現象、新問題,主創團隊在策劃之初就確定以音樂劇的戲劇節奏講述時代故事,摒棄宏大敘事,回歸生活本質,從一個小社區、一群小人物身上反映社會大發展。”濟南市歌舞劇院院長、該劇導演李大海告訴記者。
“寫作前期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如何對生活故事加以提煉。”該劇編劇、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高志娟表示,為實現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她在劇目創作期間到濟南市章丘區幸福河社區等多個遷建社區采風,并到山東省內其他沿黃城市實地調研。
音樂劇《我家門前有條河》劇照 濟南市歌舞劇院供圖
音樂劇《我家門前有條河》最終提煉出以李丹丹為代表的黃河人自信自強、提升鄉村新面貌這條主線。劇中,作為幸福河社區管區書記,李丹丹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卻陰差陽錯引來了自己的前男友、海歸畫家劉大河,并由此引發一系列矛盾糾葛,也帶來對人物關系、生活環境的新認識與新發現。“社會變革會有陣痛,但在基層黨組織帶領下,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傳遞老百姓內心的喜悅之情是這部戲的總基調。”李大海說,該劇在整體風格上定義為輕喜劇,以幽默詼諧的外在特征呈現全劇的莊重內核,并塑造了酸會計、墨鏡男等多個喜劇人物,增添了濃郁的鄉土氣息,也引領觀眾在審美愉悅中進行思考。
“劇中描述的墻體彩繪、鄉村旅游、直播帶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十分貼近。酸會計一角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是一個‘顯眼包’,許多做法不合時宜,但正是這種反差感制造了很多笑料,也刻畫出了時代變遷中人物的典型性。”“00后”觀眾李芳菲說。
作為音樂劇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音樂在該劇中營造了充沛的感情和獨特的意境。劇情在宣敘調、詠嘆調和臺詞對白之間自然切換,通過獨唱、重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層層推進。比如,為表現李丹丹、劉大河情感的起落終至再續前緣,劇中通過“遇見”“那一天”“星星”等多個獨立又不乏內在關聯的曲目塑造準確的音樂形象,亦為充滿波折的現實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我們還把電聲樂團搬上舞臺,全劇20多首歌曲全部由濟南市歌舞劇院的電聲樂團現場伴奏、角色演員傾情演唱,這也是劇目貼近時代審美的一次創新嘗試。”李大海表示。
近年來,濟南市歌舞劇院堅持從火熱生活中提煉素材,努力探索現實題材創作新路徑,已相繼創排《不一樣的焰火》《敬禮》等音樂劇新作。“現實題材創作,要以藝術的眼光發掘生活的溫度,同時只要摸準創作竅門和市場需求,就一定能夠實現從好素材到好作品的跨越。”李大海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