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08-29 08:26:08
原標題:讓兜底保障更有深度、力度和溫度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讓兜底保障更有深度、力度和溫度
來源:人民政協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社會救助體系作出進一步部署,對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8月24—25日,“社會救助與數字化治理(2024)”研討會在杭州舉行,與會代表圍繞“數智賦能、融合創新與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展開深入探討,共促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讓困難群眾生活有保障、心里充滿溫暖。
——編者
主動預警,精準識別“沉默的少數”
“真是沒想到,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近日,家住浙江省杭州市運河街道東新村的馮大爺連聲感嘆。
一個多月前,馮大爺突發腦梗,疾病導致的行動不便讓他十分懊惱。就在辦理殘疾等級變更后不久,老人有一天突然接到村里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電話。
“據說我辦理肢體二級殘疾證的事情,出現在了‘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幫扶’平臺上,符合多項救助條件。”馮大爺告訴記者,工作人員很快上門,協助他進行了救助申請。
短短半個月后,老人享受到低保、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醫療救助、電費減免、有線電視費減免、水電氣補貼等7項救助政策,每月能領到近2000元救助補助金,還有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定期上門,減輕了子女的經濟負擔和照護壓力。
家庭遇到困難,預警信息隨即出現,工作人員及時到場,救助政策高效落實。在“社會救助與數字化治理(2024)”研討會上,類似馮大爺這樣的受助經歷被屢屢提及。這是全國多地以大數據為抓手、助推社會救助的縮影。
記者了解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低收入人口動態信息監測的預警信息推送,讓工作人員得以主動發現救助對象、快速便捷審核審批,救助申請“觸手可及”,免去群眾往返奔波,也讓政府職能部門在實施社會救助時更為精準、高效。
正是借助2022年以來創新打造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幫扶”應用平臺,杭州市目前已為2.5萬個觸發預警的家庭提供救助幫扶,切實提升了困難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社會救助的申請渠道是暢通的,但不少困難家庭不了解相關政策、申請能力不足或礙于情面,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主動找到這些‘沉默的少數’并及時開展救助。”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蔣瑋表示,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救助制度正經歷從兜底性制度向基礎性制度的根本性轉變,必須借助數字賦能,加大數據資源的集成,完善數字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分層分類與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體系,積極應對社會救助在功能定位、救助對象、保障水平、供給方式等領域面臨的新挑戰。
“大數據+鐵腳板”,織就溫情“保護網”
要讓“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需要把開展救助的腳步扎進基層。
“數字化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人們越來越依賴數字及其運用工具,社會救助工作也需要通過數智賦能來提升制度運行效率、提高救助對象的精準識別度和有效監測度。”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會上提到,社會保障服務的對象是人,社會救助的對象是困難群體,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應當增加“溫度”而避免“冰度”,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有力制度保障。
研討會上集思廣益的同時,家住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的獨居老人韓阿姨剛從超市采購了時令蔬菜。
對于像韓阿姨這樣被視為“潛在救助對象”的獨居老人,沙坪壩區民政局總是格外關心、特別關注。只要監測平臺上出現預警信息,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入戶調查,發揮“鐵腳板”的優勢,讓為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充滿溫情。
據介紹,2021年,民政部印發《“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實施方案》,動員基層救助干部、協理員、社會工作者等,用“鐵腳板”走村入戶,將低收入人口底數摸排出來,實時更新困難群眾信息數據庫,面對面了解困難群眾的救助需求。
如今,各地民政部門以大數據為支撐,拓展應用社會救助信息系統和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信息平臺的監測預警功能,定期開展數據比對,對未納入兜底保障范圍的易返貧致貧人口開展入戶摸排,了解數據背后一個個真實的人、一戶戶鮮活的家庭以及他們遭遇的困難,織就溫情“保護網”,讓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在發揮‘大數據+鐵腳板’作用的同時,要重視人口流動與城鄉分割對社會救助工作帶來的挑戰。”對于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體系、促進社會救助制度發展,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工商大學教授王杰秀提出,逐步解決低收入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工作生活卻只能在流出地接受社會救助的問題。
他表示,當前,生活照護等服務救助的需求監測和供給更加困難、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救助方式要實現現金、實物與服務相結合,要完善基本生活救助與就業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的協同配套,推動分類救助的精準化、精細化、專業化。
互通共享 多元救助
在“社會救助+大數據”的探索中,數據的采集與應用,需要各職能部門拓展社會救助領域的工作協同,并通過技術手段有效打破各職能部門間的數據壁壘。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2022年,民政部等9部門印發《〈社會救助信息共享和數據利用管理辦法〉的通知》,為加強部門聯動、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且明確了信息共享和數據利用的原則和辦法,為基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3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動態監測+分類救助”,構建梯度社會救助新格局,將專項救助由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拓展至低保邊緣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形成分層分類、精準高效救助。同時,深化平臺建設,建立自治區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與醫保、教育、殘聯等部門建立救助信息查詢推送機制,形成“一戶(人)一條救助鏈”。
在山東,濟南市民政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數據源集成為牽引,健全完善社會救助數據要素,將民政、教育、人社、住建等10余個部門的救助政策進行項目化管理,持續擴充核對數據源,及時梳理核對數據資源目錄,充分發揮核對系統的平臺作用和各類專項救助集聚效應,全面實現部門數據實時共享。
互通共享信息、及時開展幫扶的同時,杭州市在低保、特困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8項基本救助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培育孵化救助類社會組織700余家,設立開展“救助直通車”“特困探訪關愛”等公益創投項目,為困難群眾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幫扶服務。
“數字化賦能社會救助,可以降低信息和數據搜集的成本,在考核監督、監測預警等方面發揮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治理推動了社會救助從被動到主動、實現了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兼社會救助分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認為,兜準兜住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線,要推動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迭代升級,加大對低收入人口“識別—監測—動態預警—政策干預”的一體化建設,聚焦低收入人口信息管理的信息歸集、數據共享、監測預警、數字監督和轉辦推介功能的拓展,推動中國社會救助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經濟社會變遷,尤其是人口年齡結構、空間結構的變化和社會救助內容、方式的變化,社會救助不僅需要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機制,也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手段,其數字化的前景將更為廣闊,越來越多困難群眾共享“數字紅利”,兜底保障也將更有深度、力度和溫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