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4-08-28 09:24:08
原標題:銘記穿過歲月的友誼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銘記穿過歲月的友誼
來源:中國婦女報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友情是能夠跨越江河湖海而被歲月記住的,那些在朱屺瞻三樓展廳里的友人來往書信,便是最好的例證。
■ 吳玫
“澹達樂安——紀念陸澹安誕辰130周年文獻展”5月30日在上海虹口朱屺瞻藝術館拉開帷幕。相比整個暑期在浦江兩岸熱鬧非凡的各種藝術展和文物展,開幕至今已近3個月的這個文獻展,始終靜悄悄的。因為安靜,不少人并未留意,也就錯過了近距離全面了解一位海派文化名人的機會。
陸澹安,生于1894年,于1980年去世。陸老先生離開以后的近半個世紀里,上海的文化風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致很多人已不知陸澹安為何人。那么,陸澹安究竟是誰?
“作為虹口海派文化不可多得的名人代表,陸澹安在中國近現代史、文化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對經史、金石碑版及書畫文物乃至戲曲彈詞、古典小說等都有著相當造詣,在書法、篆刻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為了全面詮釋陸澹安的文化成就,文獻展集結了125件照片、手稿、信函、著述、書法作品等史料,以此構成整個文獻展,其四個部分為“論學——甘戴儒冠效舌根”“說文——雅文原自俗文生”“談藝——藏拙遙來不妄投”和“交誼——也應有淚酬知己”。
走進比鄰上海魯迅公園的朱屺瞻藝術館,首先看到的是陸老先生晚年的一張照片,他就這么寧靜地安詳地盯視著照片外的我們,仿佛所經歷的數次社會動蕩,均已化作過眼煙云。但是,先生的大量遺物證明,他絕不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他辭世以后,子女已將其收藏的4000余冊圖書、碑帖捐給了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此次提供給文獻展的展品,只能從先生留下的裝滿4個鐵皮箱的未經面世的手稿、信札中選擇。饒是這樣,觀展者們都已感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覆滿先生修改痕跡的手稿,令人震撼——陸先生早年肄業于上海名校民立中學,于1915年考入江南學院法科,畢業后在上海執教多年。這樣深厚的功底,著書立說時依然這般一絲不茍,怎不叫人感佩不已?
文獻展中最讓人動容的,是第四部分“交誼——也應有淚酬知己”。以陸澹安先生與朋友的書信往來為主題,布展而成的這一部分,每一件展品都讓觀展者流連忘返,除了陸澹安以及與之通信的嚴獨鶴、鄭逸梅、孔另境等等一代海派文化名人個個落筆成帖外,站定下來一字字細讀每一封書信,不由得會被他們平靜敘事下的濃厚情誼感動得眼中含淚。
8月23日,距離文獻展閉幕還有兩天的那個下午,陸澹安先生的長孫陸康,以一場講座的方式答謝了慕名而來、對這位海派文化名家心懷崇敬的觀展者。
為了聊聊久別了的“公公”(陸家稱爺爺為公公),陸康先生為前來聽講的陸澹安迷們請來了三位嘉賓,他們分別是孔另境先生的小女兒孔明珠,嚴獨鶴先生的孫子嚴建平和鄭逸梅先生的孫女鄭有慧。介紹過三位嘉賓后,陸康先生便侃侃而談起來,他講陸家的家教,比如,正餐開始前,全家人必須走出各自的房間沿墻壁站立著,等到家里的最長者公公從三樓下來就坐到餐桌旁,陸家的第二代才依次下樓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最后,再輪到陸康他們這一輩;他講公公的嚴謹,給友人寫信從來都是要打草稿的,所以,那四只大鐵皮箱子里,存放著不少寄出去的書信草稿;他還講述了公公帶他去書場聽說書聽評彈的趣事……就是不提當年他伴在公公身邊時眼里所見的陸澹安先生是怎么治學的,比如,重新整理修訂《漢碑通假異體例釋》《諸子末議》《小說詞語匯釋》的過程,《水滸研究》是在何種情況下完成的,他的戲劇改寫有什么樣的特點等等。陸康先生的松弛,讓我想起了孔明珠女士在一篇題為《一筆塵封舊賬》的文章中對陸康先生的描述。她寫道:“我觀察到,陸康平素交友甚廣,飯局酒宴上他并不多談文學與文化,只是一臉福相笑吟吟地端坐正中,和大家嬉笑。”孔明珠用文字繪就的陸康肖像,惟妙惟肖,講座的整個過程,陸康就這么笑瞇瞇地與聽講者應對唱和著,只有當工作人員理解錯了他的游戲規則、將他特意為講座準備的書和親筆書寫的扇面誤送了出去時,他才較起真來。或許,當陸康調換頻道成為篆刻家和書法家時,大概就會一變而為這副嚴肅的神情吧?
而他請來的嘉賓,無論是嚴建平先生、鄭有慧女士,還是孔明珠女士,都與陸康先生心有靈犀,回顧他們的爺爺和父親與陸澹安先生交往的往事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相見甚歡的片段。四位在臺上談笑風生的樣子,是吳南瑤女士記敘陸澹安與國學大師朱大可兩位先生延綿經年、牢不可破友誼的長文《歲月為記》的余韻。 那么,陸澹安先生在世的那80余年里與朋友相交的故事中就沒有困厄的章節嗎?“十五六歲的我長得很瘦小,貪吃貪玩不太懂事,父親常常逼著我攙扶他一起由四川北路虬江路走去溧陽路陸伯伯家拜訪,那段路很長。”這是孔明珠女士寫在《一筆塵封舊賬》的情節,她在講座中也提到,至于她的父親孔另境先生為什么要逼著小女兒攙扶著他走一段很長的路去陸澹安家,文章的讀者知道,陸康、嚴建平和鄭有慧也知道。但,他們沒有接著孔明珠的話題細說從前,因為比起父輩們從前經歷過的風雨,他們想必更愿意讓敬重父輩的觀眾相信,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友情是能夠跨越江河湖海而被歲月記住的,那些在朱屺瞻三樓展廳里的友人來往書信,便是最好的例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