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3-04-14 09:54:04
原標題:雜技藝術的盛會 人民群眾的節日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雜技藝術的盛會 人民群眾的節日
來源:人民政協報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在山東省濟南、濟寧、德州三市舉辦。全國各地34個雜技藝術團體千余名雜技藝術工作者匯聚一堂,傾情打造的8部雜技劇和50個雜技魔術節目為觀眾獻上諸多的文化盛宴。據統計,展演共吸引現場觀眾2萬余人,線上觀眾超過1億人次,真正辦成了“雜技藝術的盛會、人民群眾的節日”。
是“技”,更是“劇”
此次展演涵蓋頂舉技、懸吊技、平衡技等多種技藝形式,充分發揮出雜技藝術“高、難、險、奇、趣”的表現特色。展演作品既有工業題材的雜技劇《大橋》,也有革命歷史題材的雜技劇《戰上海》《鐵道英雄》,還有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特征的《化·蝶》等,令觀眾耳目一新。
開幕式上,由山東省雜技團編排的雜技劇《鐵道英雄》,以魯南鐵道游擊隊原型為藍本,講述棗莊魯南鐵道游擊隊隊長老鐵與隊員們為抵抗日軍侵略扒火車、炸鐵橋的英雄事跡。
“我們作為主創團隊去采風,在棗莊鐵道游擊隊紀念館曾看到一幅油畫:老鐵帶隊打仗,他指著手腕兒上纏著的鮮艷的黨旗說,‘這就是我的護身符’。當聽到這里時,我們熱血沸騰。”雜技劇《鐵道英雄》總導演張弋在談及創作靈感時說:“由此故事開端,延伸到了黨課、國際歌故事的講述,到最后所有隊友將黨旗都纏到頭上,視死如歸、同仇敵愾。”
而為了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這種氛圍,現場舞臺空間特意以1∶1的比例還原了火車、鐵道、鐵軌等道具,同時還大膽舍棄山東省雜技團的拿手技,把吊環、蹦床、繩技、滾環等雜技技巧與都市青年喜愛的跑酷運動巧妙嵌入劇情當中。
“山東省雜藝團在全國當中有三個‘金小丑’的獎項,蹬板凳、自行車和蹬人,蹬板凳和自行車兒不適合這部戲。為此,我們只能忍痛割愛,并作了多處創新。比方我們運用鐵環,通過吊威亞在天上飛來飛去,營造視覺沖擊力,重新構造演員的技術。”張弋說。
雜技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要求雜技演員進行鮮活生動地呈現,這是在技巧之外的新挑戰。對此,山東省雜技團青年演員、雜技劇《鐵道英雄》鳳蘭飾演者張旭直言:“過去,我們雜技演員專注于雜技本身。而此次我們拿到劇本后,更會關注人物的演繹。比如鳳蘭是什么性格,她對老鐵的情感是怎樣的,被吊桿攔在受刑場景時,是如何掙扎著想去擁抱兒子,如何表現母親的嘶喊。這些內容,我都會用心摸索。”
與張旭搭檔的是山東省雜技團青年演員、雜技劇《鐵膽英雄》老鐵飾演者郭慶龍。在最后日本鬼子受降,他高聲吶喊“我們勝利了”的時候,“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就是老鐵!”郭慶龍動情地說。
一部優秀的雜技劇,既要凸顯雜技藝術本體,還要用劇情煥新雜技技巧,這也是中國雜技與世界接軌的一種方式。
由杭州雜技總團帶來的魔術劇《明家大小姐》是一部創新題材表達的魔術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女地下黨員明麗潛入敵人內部破壞其作戰計劃的故事。
“這部劇中,我們有幾十種魔術表現,像手彩類、門子類、光子類、箱子類、大型機械類。再具體一點,比如換人術,我在逃脫敵人的追蹤后,上了輛黃包車。而當特務把黃包車簾子掀起來時,出來的卻是日本人。”杭州雜技總團團長、魔術劇《明家大小姐》明麗飾演者李潔說,這讓觀眾在觀劇的同時又感受到魔術的神奇。
“我看過不少魔術類的晚會、魔術秀以及魔術情景劇,像我們這樣大膽嘗試現實主義題材的魔術諜戰劇,在國內是首部。我們觸摸到了魔術的邊界,可能會為中國魔術今后的發展方向帶來一條新路。”李潔說,用魔術的元素跟戲劇融合,也能夠做好紅色劇目。
共商藝術發展新方向
展演期間精品薈萃,好戲連臺,將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一次次推向高潮。雜技界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繼續通過“一劇一評”方式,與主創團隊面對面交流,在幫助作品打磨提升的同時,共同探討中國雜技藝術發展新方向。
“運用中國美學演繹的雜技劇《化·蝶》是中國雜技貢獻給中國藝術的一個新的典范樣式。”原沈陽軍區文工團一級導演董爭臻認為,《化·蝶》獨具匠心地將舞蹈芭蕾與雜技本體結合,講述中國的經典傳說,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化·蝶》將古代故事講給現代人聽,將中國故事講給全世界聽,是傳統雜技表演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的思考和實踐。”浙江演藝集團藝術總監吳杭平說,主創人員用心、用情、用力,將老故事中的舊信息復蘇,用全新的藝術手段解決了經典故事新講的問題。
在雜技劇發展20年邁向新階段之際,雜技界呼吁更高水平的作品。專家們認為,《化·蝶》將雜技“新難奇美”中的“美”做到了極致,整個舞臺呈現干凈、純粹、唯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品質和審美價值。
“《明家大小姐》具備吸引觀眾的潛質。女魔術師鳳毛麟角,由女魔術師擔綱主演魔術劇更是不易。本次雜技展演起到了宣傳隊和播種機的作用,通過現場演繹和視頻直播培養出大批的雜技受眾群體,對雜技藝術是一次很好的提升。”中國文聯雜技藝術中心原主任宓魯評價《明家大小姐》是傳統魔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探索之作,只要用心打磨提升,會吸引更多人走進劇場,在感受魔術魅力的同時接受紅色教育。
《戰魂——第三戰隊》以兵演兵,不僅傳承了軍旅藝術火種,更是在和平年代增強了人們的國防意識。“忘戰必危!”安徽演藝集團原董事長張居淮看來,這部劇不僅有國防教育意義,劇中所傳達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和熱血情懷對當代年輕人是一種激勵。
專家們一致認為,將技巧創新與時代審美需求相結合,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是未來雜技發展的方向。
讓藝術回到人民中去
這些天來,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從舞臺走到了校園:惠民演出走基層活動走進山大輔仁學校啟正校區,為師生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魔術表演。
“哇,太神奇了!”學生們驚嘆道。
在魔術課堂上,優秀青年魔術師馬晨先后為孩子們表演了白紙變錢、斷繩重接等魔術,簡單的舞臺、形象的道具、引人入勝的情節,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使得教室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要求上臺參與表演。隨后小丑演員身穿色彩絢麗的服裝,用氣球做出各式各樣的小動物、花卉等送給孩子們,同時邀請大家一起動手學習制作過程。
通過一堂生動的魔術課,魔術師在向孩子們傳授魔術技巧的同時,也教會了他們要大膽思維、大膽想象,激發了他們對于魔術的熱愛,鍛煉了動手、動腦及觀察能力,為校園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
為讓群眾共享藝術成果,惠民走基層的演出還來到了社區。在濟南市起步區大橋街道鵲山東社區,演出現場傳來陣陣喝彩。杰克棒、手球、空竹、蹬鼓……來自山東省雜技團的30余名演員的精彩表演讓現場觀眾目不暇接,道具在演員的手中靈活地上下飛舞,現場的觀眾也都屏氣凝神。
“以前都是在電視上看雜技,這是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看演出,真是特別精彩,也很讓人激動。”游客劉女士說。
展演進校園、進社區,讓大家見證魔術神奇、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也為他們打開了了解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扇窗,真正讓藝術回到人民中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