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4-14 09:53:04
原標題:移民村是如何成為“億元村”的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移民村是如何成為“億元村”的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來到葡萄種植園,同正在作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交流,了解葡萄種植技術、產品銷路和收入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葡萄酒產業大有前景。寧夏要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加強生態恢復結合起來,提高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加強宣傳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賀蘭山萬壑千巖,積雪如銀。山腳下,寧夏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的田野里,隨著拖拉機駛過,壓埋了一冬的葡萄藤破土而出,產業工人們上架、綁扎……開啟一年一度的生產輪回。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來到葡萄種植園,同正在作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交流,了解葡萄種植技術、產品銷路和收入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葡萄酒產業大有前景。寧夏要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加強生態恢復結合起來,提高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加強宣傳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20多年前,昊苑村還是一片不毛之地,遍布砂石開采后遺留的大坑。村里的居民來自8省17縣,都是自主移民至此的。滄海桑田,如今,這個村已擁有19座酒莊,種植釀酒葡萄1.8萬畝,年產葡萄酒6000噸,產值近4億元。2022年,昊苑村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
一個偏居西北一隅的移民村是如何在各種不利因素中突圍,成為“億元村”的?一顆小葡萄是怎樣串起上下游,帶動鄉村旅游、生態觀光、農事體驗、體育運動、電子商務等綜合產業發展的?帶著這些問題,光明日報調研組走進昊苑村,蹲點調研、解剖麻雀,以期揭開這個脫貧鄉村蝶變的秘訣。
1.戈壁灘種出新產業
一組泛黃的老照片定格了昊苑村30年前的模樣。照片中,戈壁灘上孤零零豎著幾根電線桿。村民高永義指著照片說:“這就是站在院墻外拍的,那邊就是賀蘭山,你瞧,一望無際的砂石灘!”
“剛來時,一棵樹都沒有,風吹石頭跑。”回想起惡劣的生存環境,來自陜西子洲的移民趙萍英連連擺手。
論種莊稼,昊苑村所在地的戈壁是個“農業禁區”。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寧夏實施移民搬遷工程,附近水土較好的區域都相繼安置了移民,而昊苑村所在地依舊荒涼。后來,一些村民陸續自主搬遷至此,有的以采砂石為生,有的搭起地窩子試著開墾土地。然而,自然的瘠薄超乎想象,拾掇土地時,一畝地能撿出幾車石塊來;引水灌溉,水“嘩啦啦”淌下去瞬間滲得無影無蹤。連年采砂導致本就脆弱的生態陷入惡性循環,大風一起,黃沙遮天蔽日,掀翻了住了人的地窩子,吹倒了剛搭起的簡易房。
“既然來了,就得活下去。大家一邊平整土地、蓋房種田,一邊踅摸適合栽種的作物。”昊苑村黨支部書記曹東旭說。
大自然總是公平的。在不斷“試錯”中,人們發現這片位于賀蘭山東麓的沖積扇地帶是生產優質釀酒葡萄的絕佳土壤,這些淡灰質鈣土非常貧瘠,有機質含量低,能有效控制葡萄產量;土壤通氣性、透水性好,持水量低,有利于葡萄根系下扎,更好地吸收深層土壤的微量元素,長出的葡萄可以釀造出優質葡萄酒。
從緯度上,昊苑村地處北緯38°,是業界公認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黃金地帶之一。乘著自治區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的“東風”,昊苑村的移民群眾開始在砂石地里栽植葡萄樹。
“一畝地補貼400元,我一口氣種了四五十畝。”昊苑村黨支部副書記艾曉保是第一批“試水”釀酒葡萄種植的移民,眼看著種不好糧食的戈壁灘產出如此優質的小紫果,越來越多村民開始承包土地種植葡萄。
然而,這場剛刮起來的“紫色風”很快遇到新難題。一開始都是一家一戶種,葡萄成熟后賣給周邊酒莊或酒廠。由于加工能力有限,加上散戶種植沒有統一標準,導致果子質量參差不齊,達不到酒莊收購標準,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
移民在“果賤傷農”的現實教訓中對葡萄酒產業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家家點火戶戶冒煙不行,且不說成熟后的銷路,品種引進、栽培技術、修剪整形、病害防治等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釀出來的酒口感都不好,而且還損害賀蘭山東麓產區的品牌影響力。”曹東旭說,大家思來想去,決定由村委會牽頭,將1.8萬畝土地打包流轉給酒莊統一種植經營,目前,已“長”出了19家風格不同的酒莊。
“好酒是種出來的。通過優化土地供給,推動葡萄種植集約化發展,葡萄酒品質得到大幅提升。”銀川市西夏區委書記赫天江告訴調研組:“目前,西夏區已建成各具特色的酒莊28座。其中,昊苑村就有19家酒莊,這里生產的葡萄酒在全球各類葡萄酒大賽中斬獲了200多項大獎,僅去年一年就獲得大金獎、金獎27項。”
如今,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圍繞葡萄酒上下游產業就近務工,人均每年可增收近3萬元。
近幾年,包括昊苑村在內的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期。2021年,寧夏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級特色產業綜合試驗區——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并成功舉辦兩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葡萄酒成為寧夏對話世界、世界認識寧夏的一張“紫色名片”。
2.小葡萄串聯上下游
一顆小葡萄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效益?昊苑村在不斷探索中突破其價值上限。
在這里,一家一戶種植、出售原果的種植模式逐漸被酒莊和企業規模化、標準化建園所替代,社會化大生產使分工更加細化,從而催生出很多新的工種。
寧夏首位葡萄產業首席專家李玉鼎發現,“土地流轉后,村民沒有了自己的葡萄園,卻在自家地里給酒莊種起了葡萄。”讓他奇怪的是,村民們學技術的熱情更高了,大家都說:“懂技術的工人每天能掙200多元,沒有技術才掙100元,差距大得很。”
久而久之,昊苑村形成一支支專業的種植服務隊,常年活躍在賀蘭山下的葡萄園。昊苑村第一書記者秀軍告訴調研組,在展藤、修剪、養護、采摘、釀造等各個環節,都有村民參與其中,年復一年,隨著技術的不斷積累,大批移民群眾完成了從普通農民到產業工人、技術員、釀酒師、管理者甚至行業專家的蛻變。
隨著葡萄酒產業的不斷“發育”,其上游連著農業,中間依托加工業,下游與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服務業銜接的特點逐漸顯現,在昊苑村,研學、運動等相關服務業也開始興起。
在昊苑村的西南角,礦坑修復后建起的500畝賀蘭山運動公園里,百年古柳、參天槐樹等豐富的植物群與山體、溪澗、瀑布、湖泊等巧妙結合,組合成一幅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畫卷。
在通往賀蘭山運動公園的路上,調研組巧遇了村民李三柱,他把皮卡車停在路邊,講起近20年在荒灘上栽樹的生涯。“以前以為冬天栽不了樹,后來發現冬天根部土球不容易散,樹在休眠期蒸發量少,更容易成活。”李三柱告訴調研組,他帶領著一個二三十人的團隊,經過摸爬滾打,摸索出一整套在砂礫土壤中栽樹的方法。如今,昊苑村像李三柱這樣四季常年栽樹的小分隊就有七八個,他們依靠積累的綠化和管護經驗,承攬了酒莊、運動公園和礦坑綠化修復工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過去栽樹是副業,如今栽樹是專業,沒有栽不活的樹。”
19家酒莊的建設管理及后續產業的推進,衍生出大量新的需求,成為吸納村民創業就業的新渠道。
和專業綠化隊的產生一樣,酒莊的興起讓57歲的昊苑村村民李潤財撿起了自己扔了二三十年的石匠活,組建起了一個小團隊。
幽靜的林間傳來清脆的“叮當”聲,十幾個石匠手持鑿子,在石條上刻下精美的圖案。“可別小看這門手藝,如今會的人不多嘍,一天兩三百都不一定能雇到人。”李潤財告訴調研組,青石石刻過去大量用于建筑材料,但后來由于成本太高用得就少了。隨著寧夏葡萄酒產業逐漸興起,一些中式酒莊對石雕、石刻的需求量很大,這項老手藝不知不覺“復活”了,還成了“香餑餑”。
“窗框、燈臺、洗手臺……周邊酒莊的石刻和庭院裝飾,基本都被我們包了,這些都是老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花紋圖案,往上一擱,就能襯托出中式園林的典雅之風。”李潤財告訴調研組,現在一年四季都有活兒干,排著隊呢!
過去種玉米一畝地收入不到1000元,后來種葡萄收入大概4000元,而釀成酒的產值至少翻10倍,再串起其他產業,附加值可能超百倍。昊苑村人心里漸漸有了一本明白賬:小葡萄,只是一個支點,能撬動的驚喜還多著吶!
來自自治區的數據表明,寧夏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超過50萬畝、占全國的近1/3,年產葡萄酒1.38億瓶,綜合產值342.7億元,品牌價值301.07億元。
3.好生態催生新業態
一場春雨后的昊苑村,就是一座園林。循著巷道兩旁茂密的大樹拐幾個彎,來到一片“世外桃源”。叩開大鐵門,73歲的高永義熱情地引我們進屋。院子里,果樹剛冒出嫩芽,菜地新撒了種子,大白鵝、老母雞、小黑狗、老山羊看到來客,自告奮勇奏響了“交響樂”。“戈壁灘上種了半輩子樹,才有了現在的好生態。”高永義環抱早年親手栽下的一棵白楊,竟摟不過來。
數十載“植”此青綠、戈壁變林海,好生態也漸漸孕育出新業態。
當葡萄酒產業與文化、旅游等元素全面貫通、深度融合,便成為一個多產業融合、多業態疊加的復合產業,成為貫通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六次產業”。
“歡迎乘坐賀蘭山東麓特色旅游交通‘紅酒巴士’,大家在車上可以邊吃牛排、邊品紅酒。我們途經好幾家酒莊和葡萄種植基地,大家都可以參觀體驗。”昊苑村的旅游大道上,格莉其酒莊的“紅酒巴士”緩慢行進,酒莊負責人莊梓把醒好的酒倒進酒杯,帶著游客開啟一段“紫色之旅”。
昊苑村地處賀蘭山東麓旅游帶的中心,如何讓路過“家門口”的游客進來坐一坐?90后的莊梓開辟了酒莊游新體驗,她設計了40多輛紅酒巴士,串聯起沿途景點和酒莊,讓游客不僅“品得好”“看得見”,還“帶得走”中國風的葡萄酒。
“葡萄酒+旅游”帶動昊苑村“出圈”的同時,還形成了互聯網銷售紅酒的新業態。位于昊苑村的志輝源石酒莊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輕的莊主袁園告訴調研組:“即使在疫情嚴重的年份,我們仍接待了35萬游客,這些游客逐漸成為葡萄酒重要的消費群體和傳播媒介。如今,游客帶貨和回購顛覆了過去靠傳統渠道鋪貨的營銷模式,成為葡萄酒銷售的主要渠道。去年,源石酒莊關閉所有線下門店,經銷商比例從80%下降到15%,但銷售量卻實現了逆勢上揚。”
以“酒”引流,昊苑村的“民宿經濟”也悄然興起。村里長大的張莉看到村子種出了“風景”,果斷放棄一線城市的工作機會,翻修了老房子,回村開辦起“西村海棠”民宿,旺季一房難求,提前一個月就訂滿了。
“我是昊苑村的新村民,老家在吉林,一直在浙江的萬豪、洲際等品牌酒店做管理,來這里才第5天,主要是看好葡萄酒旅游與民宿相結合的獨特前景。”白墻黛瓦的昊然山居民宿內,總經理趙麗萍帶著調研組參觀,站在天臺上,只見賀蘭山崚嶒嵯峨,山下一眼望不到頭的葡萄園孕育著一派生機。
西夏區鎮北堡鎮副鎮長管鵬飛介紹,該鎮正在打造“山下昊苑·民宿集群”這一文旅項目,已建設完成了村巷道路、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昊苑村已有8家民宿建成營業,還有20家提交了建設申請。
近年來,昊苑村不斷打造集葡萄酒品鑒、鄉村旅游、民宿文化、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特色民宿等為一體的“望山民宿村”休閑度假集群,村里整合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每年舉辦葡萄酒文化節、農民豐收節、“星空朗讀”、星空民謠音樂節等各類大型文旅活動,吸引了源源不斷的游客慕名而來尋找鄉愁。目前,昊苑村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500萬元。
“2021年9月,寧夏被全球葡萄酒旅游組織推薦為‘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蔡菊告訴調研組,寧夏已把此項工作納入文旅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將予強力推進。
昊苑村是賀蘭山東麓因葡萄酒產業發展而興起的一個典型村莊。在寧夏,以“葡萄酒+文旅”為核心,農業與體育、康養、休閑、生態等產業的貫通融合、跨界賦能,正在涌現出更多新的業態。
4.經驗與啟示:“接二連三”逐夢“紫色夢想”
一個先天不足的移民村,僅憑種地是不可能種成“億元村”的。調研組認為,昊苑村的成功實踐,源于當地敏銳抓住了農村發展動能加快轉換的契機,積極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信息、餐飲等產業融合,延長農業產業鏈、市場鏈、消費鏈,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接二連三”,實現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成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揚長避短、跨界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化發展。昊苑村土地貧瘠,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但其風土卻是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絕佳土壤,加之地理位置處于賀蘭山文化旅游帶上,北接鎮北堡西部影城、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賀蘭山巖畫,南鄰西夏陵、西夏博物館、賀蘭山滾鐘口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特色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要求促使昊苑村走出了一條不同于絕大多數鄉村的發展模式。而葡萄酒產業,從來不是簡單的種植、釀造,而是與文化、旅游等元素的全面貫通、深度融合。
創新驅動、科技支撐,集約化發展專業化提質。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變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為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資源,實現有機栽培、機械化替代、節水灌溉、釀制工藝等多項科研成果落地轉化。近年來還陸續從國內外引進抗寒旱、抗鹽堿的優良新品種,形成了13個主要釀酒葡萄品種。
完善機制、利益共享,形成共同體結成利益鏈。昊苑村通過“企業+訂單+農戶+基地”模式,健全農戶、企業及科研服務機構間的協同協作機制,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村民不僅從農業生產經營中獲得收益,還成為酒莊的經營者。有的村民依托“葡萄酒+旅游”催生的需求成功創業,獲得增值收益。據統計,全村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村民在400人左右,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接近100人。
規劃引領、項目整合,進入大循環融入產業鏈。昊苑村是賀蘭山文化旅游帶上的重要一環,轄區政府銀川市西夏區通過項目整合,按照發展鄉村旅游的需要對昊苑村的道路、電網、公廁等基礎設施大力提升,將排水接入市政排水系統。其重點打造的張騫葡萄郡、“煮酒慢行”美食街區、漫葡音樂基地等都將昊苑村串入旅游環線,通過紅酒音樂節、葡萄文化藝術節、紅酒馬拉松等20多場品牌活動,為昊苑村“引流”。在自治區層面,寧夏更是將賀蘭山東麓作為世界高端葡萄酒產區進行謀劃,將葡萄酒旅游對標世界葡萄酒旅游目的地進行布局,大力推進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長廊建設。
穿梭在昊苑村的葡萄種植園,調研組注意到,無論酒莊主、村支書還是講解員,他們口中會不時蹦出法國波爾多、勃艮第,美國納帕谷,意大利威尼托等地名,這些都是世界知名葡萄酒產區。他們的目標,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葡萄酒產區。我們深深感到,這個村莊,已經奔跑在追逐“紫色夢想”的大道上。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副研究員馬莉,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徐曉美,寧夏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牛學智,本報記者王建宏、張文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