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出版的《光明日報》03版,以《培育“領頭雁” 激發新動能——山東實施工友創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為題,聚焦近年來,山東以工友創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截至2022年底,山東累計培育選樹省、市級工友創業園1500余家,扶持12.9萬人創業,吸納60.7萬人就業,眾多農業產業工人在工友創業園里掌握一技之長,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全文報道如下:
培育“領頭雁” 激發新動能——山東實施工友創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工友創業行動幫我們培育了創業基地,還讓我們莊稼漢成為農業技術專家,帶動老鄉們創業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是近日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創業帶頭人王志遠的肺腑之言。
兩年前,王志遠從外地返鄉創業,成立臨沂微一果蔬家庭種植農場。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工會支持下,他先后到浙江建德、江蘇鎮江等全國聞名的草莓種植基地學習,并與山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合作成立專家工作室,解決了草莓種苗“卡脖子”難題。目前,他的園區已扶持周邊村草莓、葡萄種植戶56戶,新建大棚120余畝,帶動周邊100余名農民就業,累計創收400余萬元。
王志遠的創業故事,是近年山東以工友創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案例之一。截至2022年底,山東累計培育選樹省、市級工友創業園1500余家,扶持12.9萬人創業,吸納60.7萬人就業,眾多農業產業工人在工友創業園里掌握一技之長,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莊戶人變身產業工人
“如今,我們這些莊戶人也成了上班族了。”前不久,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西鋪頭休閑生態園上班的西鋪頭村村民孫光亮高興地說。目前,孫光亮夫婦在園區工作的工資收入是每天200多元,再加上土地年租金,一年凈收入有7萬多元。西鋪頭休閑生態園是威海市級工友創業園,流轉了周邊6個村的土地,打造出5500畝的綜合性園區,實現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帶動1200余農戶實現了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身份轉變。
威海市泊于家村的王可春,牽頭成立了新春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荒灘地150余畝,建成集采摘、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大型精品果蔬采摘園區,帶動村剩余勞動力150余人實現就業,村集體每年增收90多萬元,被評為全省“農民工之星”。“以前村里人都進城打工,自從有了合作社,越來越多的鄉親回來了,在家門口照樣有奔頭。”王可春說。
目前,威海市精心培育了像王可春一樣的“農民工之星”45名,選樹了160家市級工友創業園,扶持激勵了40個創業示范基地,培養了80名創業帶頭人,并對他們給予授牌獎勵和資金補貼。去年,依托工友創業園、農民工培訓基地等先后舉辦了100余場次免費技能培訓,幫助2萬余名富余勞動力實現崗位對接和再就業。
近年來,山東實施“勞動模范+創業典型+院校專家”模式,建立了省、市、縣三級900余人的工友創業導師隊伍,培育打造了1500余家省、市兩級工友創業園,30家省級創業孵化器型工友創業園和16家省級農民工培訓基地,直接吸納9.6萬人就業,扶持2.5萬人創業,帶動24.9萬名農民和農民工致富。
先富帶動后富,攜手共同富裕
先富帶動后富、攜手共同富裕,成為山東工友創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繽紛亮色。
近日,在省級工友創業園、淄博市高青縣荒土地瓜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創業領頭人孫朝霞正和30多位村民一起商談田間作業。提起工友創業園給當地帶來的變化時,她欣慰地說,現在村里留守婦女都愿意來合作社打工,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大伙聚眾閑聊的明顯少了,研究技術的越來越多了。“我是工友創業園的成員,在這里干活,一個月能領3000多元工資,離家近,還能照顧家中老小。對這份工作,我很知足!”合作社成員柳春蘭接過話茬說。
在濰坊市坊子區坊安街道洼里村,有一對遠近聞名的“勞模夫妻”——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劉向東和全國勞動模范趙霞。這對“勞模夫妻”依托上級工會幫建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研發有機蔬菜立體種植模式,讓蔬菜“住”上“10層樓”;利用“物聯網+機器人”實行遠程管理和自動控制,一年采收16茬,創造出畝均年產值300萬元的業績。夫妻倆帶領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村集體年增收50多萬元,全村247戶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
梁其安是濰坊昌樂縣最早的農產品電商創業者之一,其創建的工友創業園擁有博士級專家3名、電子商務運營專家5名,已成為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番茄銷量冠軍,年營業額達到1500多萬元,帶動100多農戶增收致富。他還投入50萬元建起電商直播基地,將50位村民培養成“網紅”,帶動60余戶村民實現自主創業。作為昌樂縣自然邦果蔬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的他,去年主動為“火山紅韻”志愿者免費贈送3193份價值20多萬元的“黃金籽”西紅柿。“我是勞動模范,也是共產黨員,獻一份愛心是應該的。”梁其安說。
據介紹,濰坊市各級工會先后支持356名農業產業技術勞模和67名農民企業家勞模,打造助力鄉村振興示范基地89家,幫助2310名返鄉勞動力解決就業。近年來,為廣大農民工提供真心、暖心、貼心服務,山東各級工會每年列支技能培訓專項獎補資金,累計實名培訓7.3萬余人次。
精準送服務,賦能加速度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小黃車有11款商品……”在山東德州德信羊絨科技有限公司網絡直播間內,主播陳靜靜正在介紹一款羊絨紗線制品。說起去年找到的這份工作,陳靜靜說這要感謝東營、德州、菏澤3市聯手打造的“大河安瀾聚人才 引職育人開新局”黃河流域“齊魯工惠”線上就業平臺。
2022年,山東開展的“就業創業·興業齊魯”線上招聘會,累計吸引20700余家企業參會,提供崗位20余萬個,求職者達40余萬人次;參與開展“民營企業招聘月”活動,全省工會發動5100余家企業發布用工崗位需求28000余個,招聘人員24萬余人。
“對于處于成長關鍵期的農場來說,這筆貸款真是雪中送炭。”近日,諸城常山永輝生態農業家庭農場負責人王永輝在工會幫助下成功貸款300萬元。
據山東省總工會權益保障部負責人介紹,“齊魯工創貸”是省總工會和省農擔公司聯合推出的貸款產品,重點服務于全省“工友創業優秀個人”“農民工之星”和骨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出3年來,累計為100余家工友創業園和“農民工之星”創辦企業落實貸款2億元,幫助他們在致富路上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