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4-04 09:31:04
原標題:試論“中國故事”的舞蹈藝術表達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試論“中國故事”的舞蹈藝術表達
來源:中國文化報
熊佳琦
講好中國故事的內核在于如何在故事中更好地闡釋中國文化元素,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與世界溝通并獲得認同。如何通過舞蹈藝術講好中國故事,以好故事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展現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課題,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向。
為何要講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關乎國家形象的塑造、關乎民族精神的培育、關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國家形象的傳播是一個國家信息生產、流動、傳播、解碼的過程。舞蹈作品在對于國家形象的建構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有利實現國家形象的多感官塑造與立體化傳播。因此,在舞蹈作品中樹立和展現中國形象很有必要。近年來,《俑》系列舞蹈作品因其獨特的風格引起廣泛關注。該作品創(chuàng)造了一個想象的古代世界,以歷史文物中陶俑的身體姿態(tài)為創(chuàng)作原型,塑造了歷史中“活”的形象。首先,該舞蹈劇場的系列作品原型皆為存放在博物館中的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陶俑形象。這種陶俑形象的借用與復現不僅增加了舞劇中傳統文化的底蘊分量,而且使得劇中的舞蹈形象不顯得沉悶枯燥。其次,該劇在原有陶俑文物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加入了現代科技與新媒體的表達,將其在當下的劇場環(huán)境中進行了歷史感的重現表達。
民族精神是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guī)范和精神氣質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縱古至今,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豐富的精髓。因此,在舞蹈作品中展現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的精神很有必要。以“荷花獎”現代舞獲獎作品《春會來》為例,該作品通過對抗疫工作人員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取材,借助舞蹈動作、情節(jié)等使得作品中的情感流露更加自然、真實,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舞蹈配樂的運用方面,該劇做到了有效的中西結合,讓“推遲婚期”“請戰(zhàn)出征”“勝利歸來”等劇情在音樂的漸進中推進,隨著音樂的累積,人物的感情也逐漸達到了高潮。講好中國故事,絕不只是停留在文本敘事中,而是要將民族精神融入敘述序列,展現出中華文化中核心、多元的精神面貌。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立足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在時間維度上實現基于歷史性與時代性的轉化,創(chuàng)作出符合當下時代、反映社會主義偉大進程的文藝精品。其次要立足人民。社會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永遠是為人民服務的,要將人民的立場作為作品創(chuàng)作的初心和歸宿,力求在故事中弘揚中國價值,反映社會現實。
時代維度。舞蹈以肢體語言講述時代故事,以鏡頭語言展現節(jié)目創(chuàng)新。因此,舞蹈創(chuàng)作要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上,結合現代科技進行創(chuàng)新,而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能夠更好地釋放出舞蹈藝術的新活力。以舞蹈綜藝節(jié)目《舞千年》為例,該節(jié)目通過舞蹈藝術講述中國故事,薦舞官化身歷史人物,穿越中國歷史上四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展現中國舞蹈風格。首先,該節(jié)目定位于用劇情串聯起舞蹈,每支舞之間穿插著古時的代表性風景日常。不同于之前一些舞蹈綜藝節(jié)目中的規(guī)則,該節(jié)目沒有晉級、淘汰的賽制,觀眾關注的重點不在舞蹈中的炫技,演員也不必強加技巧吸引觀眾眼球。整個節(jié)目以劇情連接舞蹈,每一段劇情都巧妙地融入了一段古代歷史文化,讓觀眾在獲得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實現了沉浸式的舞蹈觀賞。此外,該節(jié)目在演員的選擇上,既邀請了來自舞蹈院校的專業(yè)舞者,以保證精良的舞蹈制作,又邀請了明星藝人,以保證節(jié)目的傳播效果。而在舞蹈影片的制作上也發(fā)揮了舞蹈影像的最大優(yōu)勢,以肢體語言結合特效的形式,使舞蹈既好看又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人民維度。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創(chuàng)作人民的故事,更要有真情、有細節(jié),在平凡的生活中講出人民自己的喜怒哀樂,創(chuàng)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現實主義題材舞蹈作品《挑山》以山東省優(yōu)秀社會工作者為人物原型,讓觀眾從平凡人中獲得不平凡的感動。首先,該劇沒有按照固有的舞劇敘事原則,而是以小見大,將社區(qū)工作者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與挑山工的“挑山精神”有效結合,通過現實生活的典型性敘述,加之舞劇貫穿全局的“挑山”主題,從細微中見不平凡。光榮在于艱巨,平凡在于漫長。正是這樣一件件的小事,組成了老百姓一點點累積的生活幸福感。其次,該劇從細微事件中成功用肢體語言塑造了典型形象。并且融入廣場舞、玩游戲、嗑瓜子等生活語匯動作,拉近了角色與觀眾間的心理距離,努力打造出一部老百姓看得懂、接地氣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展示了濃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在舞蹈創(chuàng)作維度,文藝工作者一方面要考慮受眾心理,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審美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不能唯市場論、唯利益論。藝術家要具有社會責任感,符合人民真正需求,創(chuàng)作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超越高原勇攀高峰。
中國故事要講什么
弘揚中國價值。2022年,有兩件珍貴的國家級文物以舞蹈的形式被搬上了舞臺。一件是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由北宋王希孟創(chuàng)作的《千里江山圖》;一件是被譽為“21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發(fā)現之一”的漢代蜀地織錦護臂。兩件國寶被搬上舞臺,為弘揚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讓博物館中的文物“活”起來、“動”起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以《千里江山圖》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青綠山水的主色調讓觀眾一眼就進入了中國山水畫的世界。整個舞蹈詩劇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目,講述了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視角,窺見畫家創(chuàng)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該劇符合中國審美,在劇情、動作及服化道上都獨具匠心。在劇情上采用了展卷、淬墨等易于肢體展現的情節(jié),再現山水畫的繪畫過程。在服裝上,演員的頭飾是模擬《千里江山圖》的山石,衣服亦是從淺綠到深藍的過渡與暈染。在調度上,舞者開頭集體轉身,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來;不同體態(tài)及造型的變化仿佛是山巒的層層疊疊。
反映社會現實。平凡工作可以創(chuàng)造不平凡的成就,眾多平凡人以自身的奮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講好中國故事應該歌頌這些平凡工作中的英雄,讓觀眾看到,所謂英雄也不過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近年來,主旋律舞蹈再度火爆“出圈”,打破了人們以往對于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的刻板印象,革命題材結合新的舞臺呈現方式造就了新的優(yōu)秀主旋律文藝作品。以2019年推出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支撐該劇常演常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該劇的精神內核。全劇不以腥風血雨與槍林彈雨的戰(zhàn)場表現戰(zhàn)爭的殘酷,反而在一系列革命題材作品中顯得格外唯美,這種唯美來自于安靜、緊張、風聲鶴唳的肅靜氣氛,來自燈光和音樂共同塑造出來的電影般的畫面質感。但是,它又不只是唯美,在這美之中,還多了一絲凄涼。畫面中群舞的美麗、燈光下城市的喧鬧、弄堂里生活的喧囂,都被生離死別的雙人舞打破。沒有刻意的煽情,但舞者以肢體渲染的離別已足以引人淚下。主旋律舞蹈作品的成功不在于講述宏大的敘事,宣揚英雄的完美,而是要讓觀眾看到,英雄常常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但正是因為他們不普通的舉動,才成為人民心中的英雄。
總之,通過舞蹈藝術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闡釋好中國價值,做好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科技相有效結合,還要反映中國現實,做好“大英雄”與“小人物”之間的平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