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3-03-07 10:18:03
原標題:“打通產學研融合堵點,釋放科技創新新動能”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打通產學研融合堵點,釋放科技創新新動能”
來源:工人日報
“企業在市場上摸爬滾打,最懂用戶的需求;高校科研團隊在科技前沿潛心耕耘,最了解技術發展的新動態。打造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創新聯合體,對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創新用戶最佳體驗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提交了《關于發揮科技領軍企業作用,完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的建議》,其中就強調,打通產學研融合堵點,釋放科技創新新動能。
建立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體系
周云杰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國家知識產權局測算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平均收益金額為799.2萬元/件,而通過產學研合作產出的發明專利產業化平均收益達到1038.5萬元/件,超過企業整體平均收益金額29.9%。
“但現實情況是,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存在著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被激活’。”周云杰說,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而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9%。一邊是高校大量科研成果在“沉睡”,亟須轉化成市場價值,一邊是企業存在大量的科研需求,亟須聯合高校等創新資源進行技術攻關。
周云杰在調研中發現,目前行業里僅有少數科技領軍企業有能力將產業重大需求拆解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攻關任務,對于產業轉型過程中長期困擾的頑固問題、探索性的新問題,多數企業難以憑借自身力量將其拆解轉化為對應的技術攻關任務,無法形成針對性強的課題“榜單”,進而也就無法將這些課題傳遞至高校等科研組織。因此他提出,“建立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體系,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要站在全產業鏈角度建立有的放矢的創新體系,使0→1和1→N的創新實現無縫地鏈接。”
周云杰建議,擇優遴選一批在需求拆解、項目規劃等方法流程上引領的科技領軍企業,以“揭榜掛帥”等專項支持方式,由企業牽頭,組織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業需求—技術難題—科研攻關—產業化應用”的全過程試點,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模式。
破除人才激勵機制痛點
周云杰說, 根據部分高校公開發布的教師評聘管理辦法,在教師考核和職稱評聘中,將橫、縱向科研項目合并,相同資金額度的橫向項目計分比例僅相當于縱向項目的三分之一;在學科建設中依然重視考核SCI論文、國家級平臺、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和政府科技獎勵,企業委托項目的權重低、影響小。
周云杰表示,上述問題既束縛了高校人才參與產業技術攻關的活力和熱情,也導致高校缺乏優秀工程師團隊,難以支撐科研成果工程化、產業化。
聚焦這些問題,周云杰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要引導高校優化教師評價考核制度,針對參與國家級平臺建設、承接國家戰略的高校院所,在教師職稱評聘及日常考核中,進行企業委托項目權重提升試點;二是擴大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覆蓋范圍,依托行業領軍企業與一流大學,搭建卓越工程師人才校企聯合培育平臺,強化高端優質工程技術人才聯合培育體系,夯實人才培養基礎。
“繼產品經濟、平臺經濟之后,未來將是生態經濟,企業和大學都要拆掉圍墻,跨界融合成為創新的生態,才能更好地發展。”周云杰說。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高校的回應。“要打破傳統的‘甲乙雙方、一紙合同、一個項目、一筆經費’的校企合作模式,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讓企業參與到項目管理中來,真正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讓‘兩家人’變成‘一家人’。”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說。
2022年以來,海爾集團先后與西安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達成戰略合作,探索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助力更多校企深度融合少走彎路。
除了聯合高校激發人才活力、提高人才能力,海爾在企業內部,還積極推進創客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創客合伙人,并設立企業內科學家,激發全球2萬多名科研人員的熱情和活力,形成尊重科研人員,鼓勵基礎性和顛覆性創新的氛圍。
“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不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科技創新為杠桿,就會創造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周云杰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