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03-04 15:17:03
原標題:如何更好滿足“幼有優育”新期待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如何更好滿足“幼有優育”新期待
來源:中國教育報
■兩會關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學前教育是高質量教育體系中最基礎、最起始的環節,匯聚著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先后開展4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幼兒園。2022年9月,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全面鋪開,“幼有所育”向“幼有優育”邁出新步伐。
如何推動學前教育更普及普惠、優質安全?新生兒數量下降對幼兒園意味著什么?多位代表委員展開熱議。
普惠:家門口的幼兒園多起來
“過去家長們半夜起來排隊報名上幼兒園的情況已經基本消失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政府副秘書長楊善竑說,“過去老百姓反饋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已得到很大緩解,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的滿意度有了很大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市第二保育院教師白樺介紹:“近年來,陜西省普惠性幼兒園數量逐漸增加,極大地緩解了適齡兒童的入園問題;辦園條件不斷改善,科學保教水平穩步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持續提升,幸福感不斷增強。”
白樺建議,加快學前教育立法工作進程,多措并舉推進學前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北海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柳茹帶來了北京的數據:2023年2月北京市召開的基礎教育工作會公布,一年來北京市適齡兒童入園率大幅提升,普惠率超過88%,托班學位增加到3000個,新建擴建學校24所,新增學位3.6萬個。
“要進一步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扶持力度,引導更多的民辦幼兒園由營利性轉變為普惠性;教育行政部門應發揮外部監督監管作用,促進各類型普惠性幼兒園規范辦園、依法辦園;基于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應鼓勵有條件的普惠性幼兒園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辦園模式,提供0—3歲托育服務,解除雙職工父母后顧之憂。”柳茹說。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移植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爽呼吁,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鼓勵企事業單位、社區、各級婦幼保健院參與托育服務構建,對社會力量舉辦的托幼機構給予土地、資金、稅收、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同時在收費標準上作適當限制。
優質:學前師資隊伍還需加強
幼兒園教師是孩子上學后的“第一任教師”。幼兒園是否優質,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與教師隊伍素質有著直接關系。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學前教師隊伍仍需進一步加強。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北城小學校長張淑琴指出,當前,學前教育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由于待遇不高、編制受限,教師們缺少職業上升空間和身份歸屬感,因此教師隊伍不穩定性較大。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東新區許灣鄉希望小學校長李靈也有同樣的感受。“目前,工資待遇偏低、職稱評定難等原因導致幼師隊伍不穩定。農村幼兒園教師學歷普遍較低,缺乏系統性職業培訓,整體專業素質不高,在幼兒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導上明顯欠缺經驗。”李靈說。
“學前教育教師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唯一沒有明確建立教師編制保障機制的教育學段。”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志勇指出,按照有關機構的測算,加上城鎮化進程導致的農村學齡人口向城鎮的轉移,以及幼兒教師的流失率等因素,未來5年仍然需要新增大量幼兒教師。但由于公辦幼兒園編制短缺,編制外幼師工資待遇低等因素,大量優秀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生放棄選擇幼兒園工作,幼師隊伍教職工素質良莠不齊,嚴重制約我國幼兒教育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要盡快研制出臺公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標準,督促指導各地按國家編制標準合理配備幼兒教師,全面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張志勇說。
柳茹認為,要支持幼兒園教師與時俱進,做具備復合型知識結構的新時代教師;充實和創新幼兒園教師培養模式,優化幼兒園教師培養課程建設,進一步完善貫穿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的職業素養標準體系;不斷健全學前教育教研指導網絡、區域教研和園本教研制度,切實提升教師科學保教的專業化水平與創新能力;確保多渠道保障培養培訓全覆蓋。
李靈表示,還要進一步改善幼師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讓幼師成為受人尊敬、有吸引力的崗位。
舒心:幼小雙向奔赴正在實現
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2022年4月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這意味著幼小銜接從樹立觀念走向實際行動,從簡單執行走向科學規劃,從單向靠攏走向雙向銜接。
“教育部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為小學和幼兒園科學雙向銜接提供了重要指導,有效緩解家長教育焦慮,推動‘幼有優育’。”楊善竑說。
針對幼小銜接話題,代表委員提供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的相關經驗。
柳茹表示,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應從兒童視角出發,力求以“支持人的長遠發展”為目標,突破學段屏障,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實踐方案。第一,尊重兒童生長與發展規律;第二,鼓勵孩子在一日生活中為幼小銜接做好準備;第三,幼小銜接要兼顧情緒情感、生活習慣、人際交往、學習品質、學習能力、基本經驗多方面;第四,需要幼兒園、家庭、小學、社會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蘭臻表示,小學入學適應教育要做到“七個用心”:用心布置教室,讓童趣充盈教室;用心布置益智游樂園,消除學生陌生感;用心設計入學儀式;用心設計第一課;用心設計課堂,將“課程游戲化”理念融入課堂教學;用心設計課后服務;用心設計低年級的評價方式。
在臨沂北城小學,學校開發了引橋課程,注重激發一年級新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和行為習慣。學校還開設心理適應課程,由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和班主任共同為學生緩解緊張情緒,適應新環境。“開學第一天,學校就組織家長會詳細介紹零起點教學,隨后啟動家長課程,請專家講授科學的教育觀和教育方法。”張淑琴說。
“做好幼小銜接,既需要幼兒園、小學的雙向奔赴,也需要家長、社會共同努力。”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說,“家長要利用各種機會讓孩子提前對小學生活有所了解,引導孩子逐步養成小學階段的良好習慣。全社會要加大力度宣傳科學的教育理念,引導廣大家長遵循教育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不再盲目搶跑。同時,對培訓機構所提供的幼小銜接課程,要進行規范和監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