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12-16 13:06:12
原標題:師者如炬 眾行致遠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師者如炬 眾行致遠
來源:中國教育報
“南有義烏,北有臨沂。”山東臨沂蘭山區更是這著名的商貿物流城的核心,其人口多,教育規模也大。近3年招聘6000多名教師,僅2022年就招錄了2400余名教師,擁有兩萬多名教師的蘭山,教師隊伍建設的任務可以說艱巨且復雜。
11月1日,初中歷史名師工作室開展新課標教研活動;2日,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李麗在“蘭山教育大講堂”開講;4日,蘭山“三名”工程名班主任班線上成長活動舉行……
近日記者發現,今年11月,僅“蘭山師訓”公眾號展示出來的師訓活動就有29場。是什么讓蘭山教師隊伍具有如此活力?
“秘訣在于,我們找到了激活教師學習內驅力的蘭山辦法。”蘭山區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金鋒說,“通過建設教師成長共同體集群,我們打造了一個教師集體成長的好生態。”
創新機制讓教師去影響教師
蘭山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教體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付紅軍表示,近年來,蘭山的教師來源廣泛,成長基礎和發展結構很不均衡,應屆生、師范專業出身的比例也相對較低。
但教育的發展,常常需要“危”中覓“機”!2020年,蘭山教體局整合專業力量,組建教師培訓科。
王金鋒說:“我們要以機制改革的主動,扭轉教師發展的被動,喚醒每一個教師的成長內驅力。”
蘭山區教體局教師培訓科科長王維審至今記得履新后的第一場教師培訓。一開講,他就注意到主席臺下坐在第一排的一名新教師掏出耳機開始聽音樂、批改試卷。新教師解釋:“我們辦公室的老師們都這樣,只要遇到培訓、教研活動,就改試卷、批作業或者備課。”
王維審意識到,這不僅僅是新教師的培養問題:“新教師來到學校,第一眼看到的教師是什么樣的,他就會學樣兒。”要想喚醒教師的學習動力,就得給教師一個有助于成長的大環境。
在進行頂層設計中,蘭山教體局直面傳統教師培訓缺乏制度保障、教師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決定通過教師集群式學習共同體建設,探索教師專業成長和素養提升的創新路徑。
“區教體局創新機制,讓教師去影響教師。”付紅軍進一步提到,“把點狀的、分散的、片段式的教師培訓,做成一個持續的、穩定的、常態的成長活動,這就是我們組織共同體建設的目標。”
為此,蘭山教體局謀劃建立了“以三級讀寫團隊建設喚醒教師成長內驅力、用三級學院搭建專業發展三級階梯、用項目研究團隊建設提高區域教育研究力”的教師發展機制。在這個布局中,各類教師成長共同體既獨立常態化運行,又縱橫交錯、互為補充。
幾年下來,圍繞高素質教師培養,蘭山形成了“每一個教師學習者都有抱團打氣的學習團隊、有明確清晰的專業研修路徑、有高支撐力的研究機制”的區域教師發展新局面。
用“讀寫研”激發成長內驅力
“參加讀寫團隊3年,同事說我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臨沂五中教師陳曉燕在談成長體會時眼中閃著光,“我不僅感受到完全投入某種活動時那種興奮感、充實感和愉悅感,還在文本解讀的深度、專科閱讀的規范化和系統化上提升很大,閱讀力變成了學習力。”
師訓科成立后,蘭山區發起了“教師讀寫素養提升行動”。先是依托王維審探索多年的教師讀寫組織“敘事者”團隊,把蘭山區愛好讀寫的教師組織起來,成立了“敘事者蘭山團隊”,該團隊逐漸成為敘事者團隊的核心、管理中樞。在該團隊基礎上成立行政化的區級教師讀寫共同體——蘭山書院。
蘭山書院現有100多人,都是全區各校的教學能手或業務骨干。據區教師讀寫素養提升項目負責人王欣介紹,蘭山書院通過每月共讀一本書、每周提交一篇教育敘事、每月開展兩次線上成長活動,建立了“共讀共寫共研”三項行動模式。
書院骨干迅速成長為蘭山讀寫的關鍵人物,師訓科激勵他們到學校組建校級讀寫團隊,用“讀寫研”喚醒、激發教師們學習成長的內驅力,用教育敘事寫作進行教學成果的積累、反思和整理。
經過兩年不懈推進,蘭山書院已引領學校建起86個讀寫團隊,而學校內部又成立小組,逐漸形成了“區級讀寫共同體(蘭山書院)—學校讀寫團隊(社、坊、隊)—年級讀寫小組(室、班)”的區域教師讀寫推進機制,讀寫在全域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效能不斷提升。
例如,臨沂明坡小學校長孫桂卿組建“賢言·歲語”教師敘事團隊,他們不僅在校內積極推進教師“讀寫研”一體化發展,還走進社區,開展“閱讀進萬家”和“家校共育人”志愿服務活動,指導家長讀寫成長。而臨沂十二中成立的“追光者悅讀工作室”,還與臨沂八中、三河口小學、柳青苑小學建立校際讀寫聯盟,定期舉辦校際“讀寫沙龍”“讀寫論壇”。
蘭山區教科研中心副主任房建全說:“讀書的厚度決定了教師站在講臺上的高度,當教師在讀寫的路上樂此不疲,幸福而高素質的教師正在誕生。”
搭建專業成長三級發展階梯
今年3月,明坡小學教師孫靜蓉入選蘭山區第二期“三名”工程。這些名師、名班主任或名校長培養對象是從全區篩選出來的骨干教師,他們將以“集中培訓+常態學習”的形式度過3年共同成長時光。
“三名”工程實行班級制,孫靜蓉進入名師三班,還被選為班長,與其他四名班委負責班級日常管理。她很快收到了蘭山教體局師訓科為“三名”人選制定的自主研修清單:每月讀一本書、每月寫一篇文章、每學期舉辦一次班級成長活動、三年完成一項課題。她和大家迅速進行了任務分解。截至11月,她所在的名師三班已開展了3期共9個階段的主題學習活動。
“在班內,我們定期商討班級研修主題、制定共讀書目,看到了彼此成長的迫切。”孫靜蓉說,“區教體局提供的培訓課程很實用,我對教育教學策略、閱讀、研究有了深入認知。”
“三名”工程在蘭山的三級學院體系中,隸屬于中間階段的“蘭山區卓越教師發展學院”,它與青年教師成長學院、未來教育家領航學院共同組成了蘭山教師的三級發展階梯。
“要讓每個教師能夠清晰地看到成長的軌跡和痕跡,看得到未來是什么樣子,知道怎樣一步步走向未來。”王維審說。
青年教師成長學院是具有奠基性的起點工程,3年一期,主要做兩個階段的教師培訓:
一是對入職1至3年的新教師進行崗位適應性培訓,區學科教研員負責學科能力提升,按學科依托區級名師工作室進行管理,名師培養人選擔任導師。據青年教師成長學院項目負責人晁棟梁介紹,區級的課程設計主要包括職業理想與師德、學生研究與教育、學科理解與教學、專業發展與成長4個課程群。
二是對入職4至6年的青年教師進行扶持性培訓,實行學校共同體管理,實行一校一品,列入教育年終督導。例如,臨沂第八中學成立的“青年教師成長俱樂部”,開展了青藍幫帶等活動,對青年教師進行精神引領、榜樣點燃、專業提升。
三級階梯的最高端是未來教育家領航學院。該項目負責人王媛媛介紹:“領航學院的學員主體為市級以上名師、特級教師,課程設置以項目研究、特色培育和品牌鍛造為路徑,遵循‘培用結合’的原則,為每個學員設立工作室,實現名優特教師潛心研究、合力成長、輻射影響的發展追求。”
目前,領航學院設置了33個名師工作室、4個名班主任工作室和3個名校長工作室、1個特色工作室,工作室以主持人為核心,以學科教研員為責任導師,同時聘請學術導師,為工作室順利運行提供了機制保障。
在名優教師的“培用結合”上,蘭山創辦了“蘭山大講堂”,目前已推出120余節面向家長、學生、教師的特色課程。“蘭山大講堂”在用優秀教師的研究成果去影響人的同時,又推動名優教師提煉成果、形成主張。
三級學院通過共同體特點的梯級建設,改變了培訓完即結束的狀況。教師可以看到自己前面的目標,又有當前階段的成長平臺。
“三級學院模式也是一條反向引領序列,通過名優教師反哺骨干教師,骨干教師反哺青年教師,輻射帶動教師全員成長。”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王亞楠說。11月19日,她帶著工作室骨干成員開啟“學生居家學習問診”活動,就“如何破冰居家學習期間的特殊親子關系”這個焦點問題進行研討,有效促進了教師在家校協作方面指導水平的提高。
的確,在蘭山,三級學院的反哺鏈條很清晰:“三名”培養人選入駐新教師成長班級,特級教師等入駐“三名”學習班級擔任導師,通過課程幫扶、專業品牌幫扶、課題幫扶等成為更多教師成長的發動機。
打造教師共研共享大平臺
“今年我們成功申報了一個省級專項課題、省級校本課程,還有幾項國家級的成果在參評。”
這是高遠項目研究團隊在2022年的研究成果,這個團隊由高遠帶領臨沂四中的十幾名教師組成。這個團隊在過去的幾年里共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在SCI期刊發表論文15篇,出版專著3部;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6項;獲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和教科研成果獎、11項市級成果獎;在2020年被評為山東省科普示范團隊。
一個專項研究團隊竟然可以有如此大的研究生產力!其實,這只是蘭山的10個項目研究團隊之一。
“在機構調整時,我們將課題研究歸于師訓工作管理。”王金鋒說,“這大大提高了課題研究在師訓工作中的效能。”
蘭山所有課題實行項目研究制,強調項目成員都有明確分工,這種管理機制改革把虛設的課題組,轉化為一個真正的具有研究能力的學術項目研究團隊。
在研究結構上,蘭山教體局將課題在教師成長中的支撐作用進行了分類融合:第一類,省市級課題交給名師工作室開展研究;第二類,成立紅色思政、勞動教育等10個區級自主項目研究團隊,對科學教育、紅色思政、勞動教育等熱點問題開展研究;第三類,“三名”培養對象每人申報一個小課題,自主招募團隊;第四類,部分課題面向全區征集參與者,為普通教師提供課題研究平臺。
蘭山的課題研究重實際和實效。例如,房建全曾是高中思政課教研員,他帶著小初高三個學段的思政課教師開展的“紅色思政”項目成果突出。北城小學就依托該項目培養了一支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開發了系列紅色文化教育讀本與校本課程。據北城小學校長張淑琴介紹,該校還與周邊幾所學校建立了紅色發展共同體,探索出了一條有深度、有溫度的紅色思政教科研路徑。
如今,在蘭山,研究共同體遍地開花,不僅共同體內部成員迅速成長,還通過城鄉幫扶、校級聯動、公益送課等形式,由點及面地擴大課題參與范圍,帶動了全區教師課題研究能力的整體提升。
例如,張永玲名園長工作室倡導“一人一科研,一人一課題”,目前已有82個課題在冊,部分課題還在今年成功申報市區各級規劃課題。工作室還把棗園鎮34家農村園作為示范點,通過開展宣講全覆蓋、跟崗一對一、結對聯研、試點分享、經驗沙龍、共話準備、游戲開放、家長助教的“八步走”行動,開展“去小學化”專項行動,開展了10個省市級大課題、100個小課題,成果凝練為10本電子冊。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成長共同體的帶動下,人人有目標,人人有平臺,人人在學習。”王金鋒說,“這樣的教師隊伍,支撐著蘭山教育不斷攀上一個又一個質量新高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