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2-12-16 10:55:12
原標題:我國美育教育迎來春天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我國美育教育迎來春天
來源:人民政協報
本報記者 張惠娟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三屆東錢湖教育論壇上了解到,在中央系列政策推動下,各地正推陳出新優化美育措施、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我國美育教育正迎來春天。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強調了美育的重要性,對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進行了全面部署,推動全國美育進入一個新階段。
《意見》發布以后各地迅速響應。北京、天津、河北等26個省市自治區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相關文件,山東還發布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文件,遼寧、湖南、廣西增加發布了美育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增加發布了美育工作行動計劃(2021-2025)。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吹響了“雙減”的號角。“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也為學校的美育教育帶來發展機遇,使美育受到了來自全社會的更多關注與重視。
論壇上,浙江東錢湖教育研究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發布了由東錢湖教育研究院推出的首份《中國美育發展研究報告(2020-2022)》(以下簡稱《研究報告》)。《研究報告》指出了美育推陳出新的幾大特點:
建立“面向人人”的美育有效機制。《意見》明確要求“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并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發展目標。對照“全覆蓋”的導向,近年來教育部在全國31個省(區、市)建立了126個農村藝術教育實驗縣,努力縮小城鄉之間藝術教育的發展差距。同時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創建了1885所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壯大美育師資隊伍。隨著《意見》的落地,美育隊伍建設不斷得以夯實。202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教師(音樂、美術和藝術課程教師)達到83.0萬人,相較十年前,增長52.3%,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
學校美育場地設施逐漸完善。美育場地、藝術器材等都是學校美育發展的重要辦學保障。2021年普通中小學音樂器材、美術器材設施設備配備達標均超過90%,義務教育學校多媒體教室比例超過70%,較十年前提高30個百分點以上。各地的落地政策,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特色,取長補短、資源整合,多維度、多渠道保障美育辦學資源。各地多措并舉,致力于破解中小學美育教師資源緊缺、設備落后等問題,將學校美育辦學條件的提升作為一項重點性工程落實。截至目前,全國小學藝術器材配備達標率達到95%,初中達到96.12%,高中達到93.26%。
課程設置重視學科融合。隨著課程建設穩步推進,各地學校的課程資源日益豐富,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在政策的引導下,各地各校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管理機制,美育課程開課率大幅度提升,截至2021年底,義務教育階段大部分省份學校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方案保證音樂、美術課程總量不低于總課時的9%;高中教育階段,全國93.2%的學校開設6個學分的藝術類必修課程,80.7%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將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基礎必修課并保證72學時。
教材體系呈現立體形態。《意見》首次以專條形式對加強美育教材體系建設提出明確、具體要求,特別強調美育教材編寫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扎根中國、融通中外,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格調高雅,凸顯中華美育精神,充分體現思想性、民族性、創新性、實踐性。天津、浙江、江西、新疆等地充分挖掘地方美育資源,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育,凸顯中華美育精神,致力于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格局。
“互聯網+美育”模式如雨后春筍。立足于互聯網技術,北京、吉林、江西等地應用在線開放課程推進高校美育。多地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中也下了不少工夫,黑龍江的“感受和體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挖掘藝術內涵和提升實踐能力”模式,浙江、江蘇、內蒙古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模式,都在著力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藝術專項特長。重慶提出要逐步完善“學科審美基礎+學科技能+學科審美創新”“學科審美基礎+跨學科思維培養+跨學科創新”“審美課堂+社團審美活動+社區美育”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藝術實踐活動普及性持續提升。廣東省的美育行動方案要求大力推廣面向人人、惠及全體的學生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藝術實踐活動,提高美育的普及性。開展學生藝術專項展示活動,每3年分別組織1次全省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綜合性藝術展演。加強示范性大中小學校學生藝術團建設,遴選推薦更多的學生藝術團參與重大展演活動。
將區域地理和人文融入美育課堂。有些地方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特點和人文資源,豐富美育課堂。比如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整體推進基于海洋文化資源的美育教育。各中小學選擇一個切入點,結合縣域海洋文化元素,對有關海洋美術內容的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在國家教材運用的基礎上融入海洋教育,以自然景觀、人文風俗、生產勞技、非遺文化等角度為素材,以民間工藝、現代藝術、綜合材料為切入口整合教材。
美育評價中的“軟要求”和“硬指標”。藝術納入中考是全國推進美育評價改革的重要路徑。針對評價改革這一學校美育的重點難點問題,部分地區探索把長期以來美育評價的“軟要求”變成“硬指標”。截至2022年2月,全國已經有7個省份全面推行了藝術類科目進中考,包括江蘇、湖南、云南、河南、遼寧、山東、新疆(包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同時,還有山西、內蒙古、吉林等6省份的8個地市已經開始藝術類科目中考。
藝術家積極參與學校美育。《意見》發布后,贏得了文學藝術界的積極響應,眾多文學藝術家們主動投身學校美育的加強和改進,其中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攝影家協會等各美育相關協會、學會的組織者和會員,積極加入校園美育活動。創造條件積極倡導、推展社會美育工作,利用廠礦企業、機關、軍營、社區城鎮平臺,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重視文化環境的氛圍,大力增強文化企事業單位及公共文化設施、機構、場館公共教育功能的發揮。
各級文聯深入校園以美育人。由各全國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聯合實施的“圓夢工程”文藝培訓志愿服務行動“名家名師話美育”網絡公共課,由各全國文藝家協會參與,以各藝術門類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為主題講授的美育系列公開課,內容涵蓋戲劇、電影、音樂、舞蹈、攝影、書法、美術、曲藝、雜技、民間文藝、電視藝術、文藝評論等不同藝術領域,以美育人,美美與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