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11-16 09:57:11
原標題:弘揚沂蒙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弘揚沂蒙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
來源:中國教育報
臨沂職業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托沂蒙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將紅色教育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形成了“一主線兩保障三結合”紅色文化育人品牌,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堅持“一條主線”,大力弘揚傳承沂蒙精神
作為沂蒙大地上的一所高職院校,學校大力開展以宣傳、踐行和研究沂蒙精神為主線的紅色文化教育,構建紅色育人體系。
(一)大力宣傳沂蒙精神。學校不斷創新傳播手段,豐富宣傳載體,構建“3+1”理論武裝體系。一是“抓龍頭”,在全校各級黨組織建立學習、調研、工作“三位一體”機制。二是“縱到底”,學校各部門單位在本領域開展“學理論、悟思想、見行動、創一流”活動。三是“橫到邊”,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在各二級學院開展“講故事、學理論”活動,組織講沂蒙紅色故事、唱響沂蒙等比賽。四是“廣托底”,面向師生持續開展“七講七進”宣講,成立沂蒙紅色之韻社團,舉辦沂蒙精神大講堂,錄制沂蒙精神專題黨課、“紅色沂蒙”系列微課。成功舉辦“青春向黨”非聚集紅色運動會,巧妙設計了“沂蒙大練兵”“攻上孟良崮”等21個比賽項目,推動沂蒙精神深入基層、深入人心。去年,學校攜手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等全國6所高職院校,聯合開展“全國同上一堂課,六種精神話黨史”思政課現場教學活動,把沂蒙精神講授給全國1400余所高職院校的3000余萬名師生。齊魯網、山東衛視教育頻道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
(二)創新踐行沂蒙精神。把沂蒙精神納入黨史學習教育,通過進基地、下基層、唱紅歌、誦經典等實踐活動,讓師生以實際行動踐行沂蒙精神。開展“臨職師生心向黨,萬人探尋紅色路”紅色基地尋訪教學活動,利用一個多月時間,先后組織50余批共1.5萬余名師生走向孟良崮、沂蒙紅嫂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和鄉村振興典型村居,重溫革命歷史,感受沂蒙精神內涵實質。近年來,學校先后培養出全國技術能手、省市首席技師、團中央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山東省大學生“青春貢獻獎”獲得者等一大批優秀師生。
(三)深入研究沂蒙精神。學校堅持把挖掘、闡釋沂蒙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扎實推進。以馬克思主義學院沂蒙精神研究教研室為依托,對沂蒙精神進行全面系統研究。創新提出“推三新、賦三能”理念,優化了教學體系,構建了“情境+體驗”式的實踐教學方式,取得紅色文化育人成果40余項。深入實施沂蒙精神“三進”、弘揚沂蒙精神名師等工程。開設“沂蒙精神”選修課,編寫《沂蒙紅色故事》《沂蒙風采》兩本校本教材,在課程網站中開設沂蒙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專欄。今年,學校榮獲山東省教學成果獎6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
加強“兩個保障”,提升紅色育人質量水平
學校加強思政隊伍建設和紅色陣地建設,不斷加快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改革,推動紅色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一)打造高素質思政團隊,提供師資保障。配齊配強專職思政課教師和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注重兼職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實施青年教師導師計劃。開展“手拉手備課”教研活動,全面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同向同行。大力開發建設虛擬仿真思政課程,創新實施“333一體化”思政實踐教學,逐步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育人大格局。學校榮獲山東省思政集體備課和教學設計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立項山東省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出版思政教材13部,獲批省市級思政課題38項,2名教師入選山東學校優秀思政課教師。
(二)打造高水平紅色陣地,提供資源保障。學校不斷加強紅色資源整合,校內建設了由“培根鑄魂”思政體驗館、“三山一坡”革命精神展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展覽館、珠算博物館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組成的“四館一中心”。校外開辟了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與沂蒙紅色教育基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華東野戰軍紀念館等18家紅色教育實踐單位簽訂教學實踐基地協議。創辦“沂蒙實踐課堂”,建立了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平邑九間棚、孟良崮黨性教育基地等85個實踐教學基地,開辟了7條紅色教育、紅色旅游路線,開發了對外培訓課程包。牽頭成立魯南職業教育聯盟,籌建紅色教育委員會、蒙山論壇,推進校內外協同育人。
密切“三個結合”,拓寬紅色育人實踐路徑
學校堅持以“三個結合”為實踐路徑,大力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形成了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的臨職模式,為學校培養更多又紅又專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凝聚精神力量。
(一)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將紅色教育融入實踐育人體系,不斷強化校外紅色實踐平臺建設。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搭建3個育人實踐平臺,組建13支校級重點團隊、47支院系實踐團隊,活動覆蓋4000余名師生,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上好“大思政課”。設立“志愿沂蒙”校內實踐崗位120個,設置勤工助學專項崗位205個,每周平均參與實踐人數300余人,選派學生到11個縣區開展“校縣結對”幫扶志愿服務工作。與羅莊區共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暨志愿服務培訓學院,組建鄉村振興師生志愿服務隊。每年組織新生到臨沂城市規劃展覽館、沂蒙革命紀念館、商城展覽館等地參觀學習。
(二)與文化傳承相結合。學校將紅色教育與非遺傳承創新相結合,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室,以非遺傳承為依托,建設“兩場館四基地”非遺教育實踐平臺集群。從2015年開始,學校已連續舉辦了八屆臨沂市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暨非遺博覽會,吸引來自全國的1124個非遺項目和14萬余名社會各界群眾參與活動。深入實施工匠文化育人,每年舉辦技能文化節、科技文化節、職業教育活動周和技能比武等,打造了“沂蒙紅商文化”“魯班文化”“孝道文化”“誠信文化”“齊魯工匠”等學校專業特色文化,形成了以沂蒙精神為底蘊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工匠精神”校園文化品牌。學校入選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山東省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山東省創客之家,獲批國家眾創空間。
(三)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成立鄉村振興學院,充分發揮學校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性職業院校教育資源優勢,將紅色資源融入農村和城市社區“兩委”成員教育,形成了“學、產、用、研、管”“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深化鄉村振興政校合作模式,與市組織、教育、民政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沂蒙鄉村振興“頭雁領飛工程”的意見》,確定100名“頭雁”進行重點培育。成立臨沂市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和臨沂社區大學,構建四級社區教育體系,探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融合發展、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成地市級開放大學,成功轉型為開放大學,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沂蒙高地”賦能加速。學校開展基層干部學歷提升、推動鄉村振興的相關經驗做法得到上級領導認可,并在全國推廣。
(臨沂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劉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