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10-04 09:43:10
原標題:擦亮“紅綠藍”三色光譜 培育一流信息創新人才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擦亮“紅綠藍”三色光譜 培育一流信息創新人才
來源:光明日報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其發展關乎國家未來和民族興旺,尤其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流大學不僅是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的主要陣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是時代賦予一流大學的歷史使命。
南京郵電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高峰計劃A類建設高校,80年的輝煌辦學歷程中,學校“因郵電而生、隨通信而長、由信息而強”,始終與祖國郵電通信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在南郵的校園里,3萬余名在校學子有著共同的氣質: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樂于創新。這種獨特氣質源自南郵獨有的紅、綠、藍三色“光譜”,也離不開十余年來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創新是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的行動邏輯
大學是“時代的大學”,創新是大學引領時代進步的關鍵力量。數百年來世界科學技術中心的發展和轉換歷史與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大的轉移之間存在高度吻合,且這一吻合以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為牽引。這一規律有力地說明,高等教育的高度決定了一個時代發展的水平,而究其深刻的內在原因,核心是科技和人才的會聚,根本在教育的領先發展,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源源不斷地培養推動經濟社會進步所需的創新人才。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以及戰略高技術領域創新的主陣地。一流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教育支撐,是一流大學之所以一流的基本體現。
人才培養是高校各項工作的核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2015年,教育部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要求“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當前,創新人才已成為每一所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目標,是每一所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從的內在邏輯。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榮發展,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一流大學必須弘揚這種砥礪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內涵,培養大批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的創新人才,并借此構建學科高峰、會聚名師高人、打造創新高地。一流大學首先應關注重大科技領域研究,構筑原始創新高地,加強“無人區”前沿探索,將原始創新能力提升作為學校科技創新的中心工作,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實現更多重大科技問題的突破。一流大學應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基點,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科技前沿領域的戰略部署,從“高原”到“高峰”,持續創新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一流大學應積極構建一流的創新體系和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方式,促進高校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快打通從“實驗室”到“車間”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的路徑,實現科技與產業的無縫對接。
當今世界,國力之爭是經濟之爭、科技之爭,本質上是人才之爭、教育之爭。“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創新型國家建設離不開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高等教育。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培養更多滿足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創新人才,是高校功能發揮的內在要求以及高等教育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任務的基本體現。
一流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南郵實踐
南京郵電大學的前身是1942年誕生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戰郵干訓班,是我黨、我軍早期系統培養通信人才的學校之一。學校踐行“厚德、弘毅、求是、篤行”的校訓,發揚“勤奮、求實、進取、創新”的校風,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學為主體,以電子信息為特色,理、工、經、管、文、教、藝、法等多學科相互交融,博士后、博士、碩士、本科等多層次教育協調發展的高校。2010年起,學校深挖厚重紅色校史蘊含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傳承“戰郵”紅色基因;主動呼應國家信息化重大戰略需求,根植數字化賦能傳統行業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理念,重塑“郵電”綠色基業;依托電子信息傳統優勢,深耕“信息材料—器件—系統—網絡—應用”特色領域,凸顯“信息”藍色基調,探索構建了“紅綠藍”三色賦能信息特色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學校依托豐富紅色校史資源,將其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了包括一首校歌、一堂紅色校史課、一部校史教材等紅色校史“十個一工程”,構建紅色校史全方位育人體系,將紅色基因中的首創精神、求變精神和革新精神融入創新教育,開辟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以“忠貞不渝,使命必達”的戰郵精神到“信達天下,自強不息”的南郵精神譜系,打造了“無創新不南郵”的創新文化名片。
面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學校探索提出“三層四類+X”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專業和課程采取優化、調整、升級、換代、新建五項措施深化改革,推行本碩博三層次貫通,實施模塊化人才、卓越工程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化人才四類培養方式改革,依托優勢特色專業,與中國電信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數十個不同類型實驗班。突出“大信息+大郵政”特色,建設了27個國家一流專業,9個大信息類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新建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等新工科、新文科專業15個,開發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慧郵政物流等新興課程群13個,學科前沿課程84門,22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一流專業。
學校緊貼行業發展,創建“基礎訓練、綜合拓展、自主研創”三層次,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互通生態鏈條式實踐教學體系。在培養方案中設置創新必修學分,出臺創新創業學分認定辦法,實現創新教育全員覆蓋。建立國省校院四層次創新實踐教育平臺,構建“課程—模塊—訓練”分層遞進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創新訓練貫穿育人全過程。制定“一賽一院”制度以競賽促創新,制定“三進三早”制度以科研強創新,制定“四步育苗”孵化制度以創業助創新。實施“一市一院一特色”“一企一技一平臺”,拓展創新人才培養的新空間,推進政產學研用全方位協同育人新機制,以實踐引領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創新素養的養成、創新能力的提升。
八十載薪火傳承,學校始終秉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緊扣新工科理念的新需求,不斷擦亮南郵特色的“三色光譜”,打造信息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培養了一大批中國乃至世界通信信息行業的領軍人才和扎根基層的守志報國杰出代表。為中國高鐵、神舟飛船、北斗系統、國產航母、天問一號等大國重器培養了信息技術精英和管理骨干,為華為、中興、中國移動、中國郵政等行業龍頭企業輸送了大批高質量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培養的學生先后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金獎、“挑戰杯”全國特等獎暨優勝杯、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瑞薩杯”、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SIAM獎等國際國內重要成果。學校主持和參與制定了《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電工電子基礎課程規范》《電工電子在線課程規范》等,引領了國內信息類高校專業建設,《電路分析基礎》《通信原理》《新一代無線通信虛擬仿真》等國家級一流課程被國內外190余所高校累計兩百余萬名學生選用。
“有通信信號的地方就有南郵人,有郵政服務的區域就有南郵學子”,讓黨和國家的聲音通過電波和郵路通達祖國每一個角落,這既是國家賦予南郵的光榮使命,也是南郵人矢志不渝的愿景。全面開啟研究型大學建設新征程的南京郵電大學,將不斷擦亮“紅綠藍”三色光譜,為國家培養更多信息特色一流創新人才。
(葉美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