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10-04 09:43:10
原標題:淮河,正邁向輝煌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淮河,正邁向輝煌
來源:光明日報
【名家筆談】
“打開這扇窗,順著窗外這條河,向上走,是老子和曹操故里,向下走,是莊子的故鄉。”歷史老師指著窗外的河,滿臉驕傲地對我們說。
這條河是淮河的支流北淝河。后來,我有幸走近淮河的很多支流與湖泊,也曾從淮河的發源地河南桐柏山一路尋訪,走到了淮河的入海口與入江口。站在淮河岸邊,腦海中總會浮現多年前歷史課堂上的畫面。
逐漸了解了淮河的水利、經濟和戰爭等相關歷史之后,淮河在我的心里面貌逐漸清晰,分量也變得更重。這是一條承載了半部中國歷史的河,一條有些悲情色彩的河,一條展現中國治水壯舉的河。
河流是大地的血脈,世界上的每一條河流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農業社會最方便的運輸通道,淮河上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也連接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運河。
地處南北分界線,適度的雨水與光照,溫和的氣候,為莊稼的豐收提供了保障。曾經,“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里非常富庶,是安居樂業的好地方。曾經,這里誕生了孔子、老子、莊子和管子等偉大的思想家,也有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的帝王,他們都是淮河流域的人。
縱向觀察,從光明到灰暗,淮河的色彩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分隔線。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這一年,北宋帝國覆滅,匆忙南逃的趙宋王室與王公貴族在臨安駐足,南宋在風雨飄搖中誕生。
為了抵御金兵,1128年,留守在舊都開封的杜充,下令扒開黃河,以水代兵,阻擋金軍南下。但是此舉非但沒有阻止金國的東路軍,還淹沒了良田與百姓。黃河從此開始不斷改道南下,從沙河、潁河到汴河,再到山東境內的泗水和洙水,黃河不斷改道,每改一次道,都是一場災難,幾乎淹遍整個淮河中下游的土地。僅在清朝前期200年的歷史里,黃河決堤的次數就有70多次。
自1194年到1855年,這次長達600多年的災難,史稱黃河奪淮。今天,在地圖上,自河南蘭考縣,過民權縣、商丘市、安徽碭山縣北、江蘇徐州市北,經宿遷市和淮安市,再過漣水和濱海縣,一直到黃河,有一條比較醒目的地貌,這就是廢黃河。
在黃河奪淮的600多年間,黃淮之間,洪水、干旱和蝗蟲肆虐,貧窮成了永遠抹不去的底色。
1855年,雖然黃河北流,但是災難并沒有隨著黃河的北去而停止,失去入海口的淮河遇雨必澇,十年九荒。淮河,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害河。
因為自然災害和戰爭,淮河流域著名的都會,在災難里灰飛煙滅,比如《清明上河圖》里的開封、萬船并行的臨淮關、古都洛陽。也因為黃河奪淮,淮河流域再也沒有出現過北宋開封那樣稱雄世界的大都會。
財富得不到積累,貧窮讓淮河失去燦爛的光芒。每年梅雨季節,洪水來臨,皇帝總是面臨艱難的決策,是保護國家的運輸大動脈,還是放任洪水淹掉百姓的家園,他選擇的總是“犧牲局部利益,保全大局利益”。
1948年11月,在隆隆的炮聲中,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淮海戰役開始了。幾個月后,硝煙散盡,淮河重歸平靜,也即將迎來新中國的曙光。
但是,新生晨光,并沒有完全抹去災難的陰影。1950年6月,一場特大暴雨襲擊了淮河中上游地區,半個多月的雨水,開成滾滾的洪流,撲向村莊和來不及躲避的百姓。
聽聞淮河洪災的嚴重后果,1951年5月,新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主席懷著沉重的心情,揮筆寫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個大字,這是口號,也是治水的決心。
轟轟烈烈的治水工程,持續了幾十年,曾被稱為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開始安瀾。2007年,位于淮河干流中游霍邱縣和潁上縣交界處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全面竣工,這個工程在淮河上的作用和地位,相當于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工程,淮河安瀾至此有了保證。
2007年,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在全面竣工后的10天,迎來了2007年大洪水的考驗,為防洪減災發揮巨大作用。
淮河流域人口眾多,生活著1.65億人口,密度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進入新時代,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鐵、高速通向多數市縣,寬闊的鄉村道路直通美麗潔凈的村莊,很多地方有了大型工廠。民工潮漸漸退去,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愿望。
歷史的長河,百年不過一瞬。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淮河,在復興夢想的偉大征途中,正處在宏偉樂曲的高潮階段,邁向輝煌。
(作者:于繼勇,系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導演,大型紀錄片《淮河六章》總導演、總撰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