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09-06 06:38:09
原標題:生態興則文明興(美麗中國新境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清代末期,木蘭圍場開圍放墾,千里松林被砍伐殆盡,西伯利亞寒風長驅直入,致使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侵,風沙緊逼北京城。
新中國成立后,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百萬畝人工森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跡。
如今,這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不僅阻擋了沙漠南侵、凈化了空氣、涵養了水源,同時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歷史地看,生態興衰關系文明興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
從世界歷史的維度來看,只有“生態興”才能“文明興”。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不是發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而生態環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最終導致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的衰落。
從世界現實的視角來看,許多國家曾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西方發達國家在實現傳統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一方面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卻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從中國歷史的層面來看,一些地區也有過破壞生態環境的慘痛教訓。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蔓延,湮沒了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樓蘭古城因野蠻開荒、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最終被埋藏在萬頃流沙之下。唐代中葉以來,中國經濟中心逐步向東、向南轉移,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變遷有關。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早在19世紀,恩格斯便曾在《自然辯證法》中深刻指出。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一論斷科學回答了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深刻揭示了兩者命運與共、興衰相依的規律,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依據。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如果不抓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必將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
1935年,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在地圖上將黑龍江黑河和云南騰沖兩點相連,得到一條氣候地理和人口密度的分界線。
“胡煥庸線”東南方43%的國土,居住著全國94%左右的人口,生態環境壓力巨大,而該線西北方57%的國土,供養大約全國6%的人口,生態系統非常脆弱。
這條分界線,簡潔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國區域間生態和發展不平衡的基礎國情。如何彌補這種不平衡、充分發揮各地的資源稟賦,成為中國發展道路上必須回答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好的時期,開啟了“生態興”托舉“文明興”、綠色發展引領社會進步的新階段。
2016年1月,重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擲地有聲,開啟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長江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帶來了新的生機。
2021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Ⅰ—Ⅲ類優良水質比例97.1%,較2016年提高14.8%,干流水質已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強,“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頻現身……
把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母親河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20世紀90年代以來,秦嶺北麓地區不斷出現違規建設的別墅項目,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2018年起,一場雷厲風行的專項整治行動在秦嶺北麓西安境內展開,依法拆除1185棟、依法沒收9棟,依法收回國有土地4557畝、退還集體土地3257畝。如今,成群的違建別墅早已不見蹤跡,實現了從全面拆除到全面復綠。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大者”,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生態環境要有保證。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
歷史的長鏡頭里,愈加彰顯出一步一個腳印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指明了生態文明之路,擘畫了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更加全面地把握生態與文明的關系,主動認識與遵循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關鍵抉擇,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筑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之舉,也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之措,更是順應歷史潮流、建設美麗中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