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2-08-23 10:51:08
原標題:孔立:26天,轉戰三地
來源:健康報
對話背景:最近,海南、西藏等地疫情備受關注。來自醫療、疾控等領域的專家深入一線參與疫情防控。他們的工作是如何開展的?多次“戰疫”后,他們對醫師職業有哪些新的認識和思考?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重癥醫學中心主任、山東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急危重癥研究所所長孔立和四川省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醫師劉輝。
□ 本報記者 高艷坤
健康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您多次作為國家工作組專家到一線參與醫療救治。幾年下來,工作內容和重點有什么變化?
孔立:我先后隨國家工作組到過湖北武漢、內蒙古滿洲里和海拉爾、吉林長春等聚集性疫情發生地。最近一次出發是7月11日到達海南海口,后來又根據疫情發展,轉戰廣西北海和崇左,8月6日返回山東。
工作內容確實有不少變化。2020年初,我作為重癥巡查督導組專家到達武漢。那時全國各地醫務人員支援武漢,但是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死亡率一直降不下來,于是,國家成立了多支重癥巡查督導組,每組由3名專家組成,包括1名中醫專家、1名西醫專家和1名武漢本地專家。那時的工作任務主要是去各家醫院巡查,參與和指導重癥、危重癥患者治療。前后1個多月的時間,我大概去了20家醫院,一人一方救治患者。
而在海南和廣西,我們的身份更像醫院管理者,不僅要從專業上指導患者救治,還要指導當地定點醫院組建醫療、行政、后勤等隊伍,配置必要的儀器設備、藥品和防護用品,建章立制……需要操心的事很多。
健康報:疫情初期,新冠肺炎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種新的疾病,當時中醫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孔立:雖然新冠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但是中醫應對傳染病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比如,明代末期吳又可就著有《溫疫論》一書,清代又有《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著作問世,流傳至今,影響深遠。面對新型病毒和患者復雜的病情,我們向先輩學習,向書本學習,會發現有很多歷史經驗可以參考。那時沒有時間和精力看書,我就每天記下看過的患者癥狀和病情,利用晚上的時間,和專家同仁們通過網絡探討,常常一談就是幾個小時,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和啟發。
有專家認為,中醫是治療傳染病起家的,我很認可這種觀點。從中醫的角度看,新冠病毒是一種濕毒,中醫的藥物和療法可能無法直接殺死病毒,但可以改變病毒的環境,使其不能生存或繁殖,病情很快就能控制住。舉個例子,你可以把病毒看作蘑菇,蘑菇一般是在濕熱的環境中出現和生長的,有時夏天一場大雨過后,次日漫山遍野都是蘑菇。這時候,靠人工一顆一顆摘蘑菇是很難的,但是只要改變這種濕熱的環境,太陽出來風一刮,蘑菇很快就消亡了。中醫治療就是這個原理,我們稱其為驅邪外出。
我們在武漢曾醫治過一位老人家,氣陰兩虛,胃液不足,不愿意吃飯,血氧飽和度差、體質也差。我們對癥治療,為她開了方子,三服藥之后,她的臉色好多了,愛吃飯也愛笑了,血氧飽和度也正常了。我們第二次去會診時,老人家病愈出院了。在海拉爾時,定點醫院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出現味覺異常,一個聞不到味道,一個聞到的飯菜是臭味。我根據中醫理論給她們用了宣肺通竅的藥,姐妹倆只用了半服或一服藥,癥狀就改善了。
這樣的案例非常多。這些很奏效的方法看似是新的探索,其實在先人的中醫論著中早有記載。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讓很多人重新看到了中醫藥的價值。
我們一直對新冠肺炎患者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和西醫同時為患者施治,大家的理論和理念不同,需要相互交流和配合。多次合作下來,我和西醫的專家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對中醫學和西醫學同樣敬畏,我們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在這個過程中,對西醫干預后一些疾病中醫證型的變化,我們也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和相應的辨證對策。
健康報:在疫情一線的工作中,您遇到的主要困難是什么?
孔立:最困難的還是在2020年武漢抗疫時期,現在主要是對體力的考驗。其實,每到一個地方,前3天都是最難的,國家工作組的專家需要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知識、智慧、能力、體力,全力以赴應對眼前的復雜情況,爭取用最短的時間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大概3天之后,相關工作就基本走上正軌了。所以,最近一次出差的疲勞感是最強的,我們在26天內先后到3個地方開展工作,還沒等體力恢復,馬上又要鼓起干勁兒,連續經歷了3次“前3天”。
我今年59歲了,身體還可以,但血壓有點高。在海拉爾時,每天要跑七八個樓,從早晨起床一直忙到下午4時,中午也沒時間吃飯,連續工作8個多小時。我平時每天吃一片降壓藥,有次吃完藥,頭還是有些沉。一量血壓,果然有點高,于是又加了一片藥。不過,廉頗雖老矣,志向卻更篤定。
健康報:經歷過疫情后,您怎么看待醫師這一職業?
孔立:作為一名醫生,能夠參與抗疫,貢獻自己所學,我感覺很光榮。這是一次歷史的考驗,也是一次難得的體驗。我想,這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也是值得無限回憶的一件事。
借此機會,我想對年輕人說,醫生這個職業確實不容易。必須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享受幫助患者的成就感,才能做一名好醫生。做醫生也會有一些遺憾和痛苦,尤其是在患者和家屬眼巴巴地看著你,而你卻束手無策的時候。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患者病情,盡最大努力去幫助患者,同時,也要做好面對遺憾的心理準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