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2-08-20 07:31:08
原標題:既要探“源” 也要觀“流”
來源:人民日報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文化遺存豐富,文獻記載詳備。
文明的形態多種多樣,在不同地域有不同表現。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科技手段有機結合起來,需要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系形態等因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經過多年努力,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比如農作物的馴化、禮樂的發明與傳播,都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的關鍵線索。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
考古學家認為,中國象形文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河南賈湖遺址的龜甲刻符,提供了8000年前早期先民開始探索文字的線索。山西陶寺、浙江良渚、山東丁公等遺址發現了龍山時代少量的文字資料。
近年來,不少學者發現商晚期部分器物上的銘文字形態與同時代青銅器上的銘文字形態存在差異,或是取象于更早的二里頭文化的禮器,這或為夏代已進入文字時代提供了重要佐證。
顯然,社會的文化積累不可能一直僅僅依靠口耳相傳。政令的頒布、大型工程的管理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幫助,信仰與思想更需要文字來進行整合傳播。從龍山時代、二里頭文化再到殷墟,我們可以慢慢勾勒出早期中國文字的演進。而另一方面,從甲骨文到金文,從篆書到隸書、楷書,不斷發展的中國文字,卻是脈絡清晰,不僅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中國地域遼闊,三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卻非常牢固,歷久彌堅,共同的基因、共同的書寫起了巨大作用。中華文明一經誕生,就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多民族不斷融合,保持了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而這一切通過不間斷的歷史記載傳承至今。其中,文字的作用不可低估。從這個角度來看,與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華文明不僅“源遠”,而且“流長”。因此,我們既可探源,也能觀流,更可以溯流而上。探“源”可知來自何處,觀“流”可知去向何方。
(作者為中國文字學會副會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