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7-28 09:44:07
原標題:?捐軀赴國難 齊魯忠魂家
來源:中國文化報
羅 松
展現我國近現代鄉土社會傳統中大家族的興衰變遷,一直是影視劇和戲劇舞臺廣受歡迎的一類題材。大家族神秘的儀式感與嚴苛的規約祖訓,家庭成員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因富貴而生出的離經叛道的孽子及行事乖張的后輩,新舊觀念的碰撞與代際間難以彌合的理念分歧,凡此種種,透過歷史的塵霧和現代文明的濾鏡,散發著無窮的魅力,等待人們探尋、回味、反思。新編現代京劇《燕翼堂》也正是以舊式大家族為背景,以大家長劉合浦的視角為主線,講述了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垛莊鎮垛莊村劉姓大家族“燕翼堂”英雄的子孫們為了革命事業先后獻出寶貴生命,家族掌門人為保全全村百姓,毀家紓難,毅然炸毀自家歷史悠久的著名庭院的悲壯故事。
“燕翼堂”鼎盛時期,土地山林皆千余畝,另有醬園、酒店、油坊、百貨等店鋪,并在上海、濟南等地都設有商號,在沂蒙山區可謂首屈一指,是名副其實的大家族。就是這樣一個舊式的大宅門,在近現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印記。這家的家族成員精忠報國,從不貪戀榮華富貴,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他們潛心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積極傳播共產主義,在白色恐怖下奮力營救革命同志,參與創建全國著名的四大根據地之一——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支援八路軍,撫養烈士遺孤,族中先后有20多人參加革命,其中6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對于處在和平繁榮時期的當代人而言,文化自信更多來自我們對日益增強的國家綜合實力的切實體認和在內外部局勢對比之下油然而生的強大底氣。然而,對于處在民族生死存亡最緊急時刻的人們而言,敢于相信并實踐一個只在一國取得過勝利的外來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在革命與抵御外侮雙雙陷入最低潮的至暗時刻,靠著內在強大的信仰和革命必勝的決心熬過最艱難的歲月;在外援斷絕,資源匱乏的條件下,摒棄精致利己的自私與狹隘,挺身而出,責無旁貸,竭盡所能,毀家紓難;在一眾悲觀消極的輿論籠罩下仍抱定“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心慨然赴死,用個人的努力和犧牲換得最可寶貴的革命火種的留存和散播,喚醒普通民眾真正的覺醒和反抗,是何等艱難與珍貴。正如劇中劉增韻烈士犧牲前所言:“身處黑暗之中,總要有人做燈。”這樣的時代英雄在極端特殊的條件下,對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做出了深刻感人的詮釋。
安土重遷、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原本是被燕翼堂這樣耕讀傳家的地方世家大族最為看重的。而劇中的青年烈士生前為革命四處奔走,“父母在,不遠游”的儒家古訓已然失效,死后選擇“浮厝”這樣的喪儀更顯得“離經叛道”。全劇一開始,被韓復榘殺害的劉曉浦、劉一夢叔侄二人身披鎖鏈說出“不必下葬,浮厝桑行”“革命不成,絕不入土”的遺言,不僅對精神恍惚的劉合浦是一記重擊,也令觀眾頗為震驚。劇情發展到中段,劉增韻慘死鬼子刺刀下,臨終遺言仍是“浮厝桑行”,令人痛惜不已。待到結尾時劉合浦主動提出要和身穿壽衣的母親一起“浮厝”陪伴逝去的親人,劉家祖孫三代為家族和國家獻身的烈士群像屹立舞臺之時,決絕的“浮厝”第三次出現,已經增添了一重更深層的象喻,這不是消極絕望,而是劉氏家族在用一種特殊的形式表達他們對革命必勝的拳拳之心和殷切期盼。如此處理化悲傷為力量,讓全劇肅穆壓抑的情感得到空前的釋放。
該劇著墨最多也是塑造最為成功的角色是主人公劉合浦。他從一個守成專斷的封建大家長蛻變為積極支援抗戰、支持革命后輩,并不惜違背族訓和誓言,親手毀滅祖先經營300多年家業的“敗家子”,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心路歷程。他本是燕翼堂第十五代掌門人,“保燕翼堂家業榮昌,人丁興旺”是他接管家族事務時的莊嚴承諾和誓言。因此,留住根基、延續家族血脈是他的底線。“破財免災,忍氣吞聲”是他的處世哲學。燕興茶莊鬼子想要就給了,漢奸吳有為來敲竹杠,拿大洋打發走。聽聞劉增易、劉增韻等人要投奔共產黨,他不惜動用家法。然而茶莊的伙計依然被害,鬼子和漢奸欲壑難填,一步步將他逼上了反抗的路。顯然,妥協忍讓并未換得他想要的息事寧人的效果。尤其女兒在他眼前撲向敵人的刺刀,壯烈殉國,讓他徹底斷絕了僥幸的幻想和心底的私念,主動提出放劉增易帶上家資投奔共產黨,咬牙說出“趕不走鬼子,別回來見我”的囑托,完成了超越自我的壯舉。
為演繹好這一角色,導演周龍為人物嵌入諸多細節,在表面平靜如水的戲劇進程中賦予其多側面的展示。該劇突出了劉合浦封建大家長不怒自威、持重慎獨、外冷內熱的性格特點,選擇刻意壓縮其在臺上的運動空間,不用強烈的肢體運動或大開大合的戲曲程式取悅觀眾,而是依靠臺詞、演員的微表情、重要道具及燈光輔助等有效手段完成角色復雜與糾結的內心戲的外化,追求一種“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藝術效果。比如,執行家法之時,他起先認定投奔共產黨是小孩子的胡鬧,斷然奪下增易手中的槍。及至增韻痛陳時局危急、國軍不作為,指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才是真正抗日的力量后,他才理解了孩子們并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要去加入正義事業,他又主動把槍交還到增韻手上。又如劉合浦直面女兒的慘死時并不像家中其他人掩面相泣、痛斷肝腸的慣常反應,相反,他咬緊牙關,在眾人面前不露聲色,出奇鎮定,并鼓勵大家擦干眼淚向前看。可是當燈光暗下,他一人獨處,卻癱坐椅上,以手遮面,獨自舔舐這份劇烈的哀痛,此時硬漢的柔腸寸斷格外打動人。
因為刻意減少身段,劉合浦戲份中最吃重的就是大段唱腔,很多還是獨唱,對演員唱功要求很高。他的扮演者知名楊派老生劉建杰的嗓音寬亮蒼勁、挺拔流暢、圓潤醇厚。他發揮楊派藝術擅用擻音和顫音,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不浮不飄,唱腔簡潔大方、舒展平和,雖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卻于細微處體現豐富深刻的內涵,聽完仍留有余味。流派與人物身份、性格有機結合,在出色完成人物塑造的同時,又讓京劇流派藝術在新編劇中得到創新性發展。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該劇的舞美燈光整體呈現肅穆幽暗的特點。后景用實景和幻燈結合,突出燕翼堂山東典型民居的氣派和深宅大院的歷史縱深感,整場以暗光為底色,前場活躍其中的人物用追光來強調,散點透視和明暗掩映的視覺效果猶如流動的油畫。
京劇《燕翼堂》由山東省京劇院出品。這次創排《燕翼堂》既弘揚了山東作為紅色革命圣地的歷史與文化基因,也傳承了山東省京劇院一以貫之的紅色革命劇作傳統,是新時期劇團該類題材的最新力作。期待它能成為新時期山東省京劇院的又一經典保留劇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