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2-09 09:13:02
原標題:學科能力多元評價促教學相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年來,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小學基于“評價,讓學生生長得更好”的理念,針對對學生知識掌握量評價多、對學科能力評價少,教師評價學生多、學生評價自己少,書面評價運用多、其他方法運用少,注重期中期末評價多、課堂評價少等現象,積極探索學科能力多元化評價改革,重點突出“立德樹人、能力培養、思維提升、價值引領”評價導向,構建起“全過程、全要素、全員參與”的學科能力多元評價體系,有效引導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于課程標準、學科特點,建立學科能力多元評價模型。學科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學校基于國家學科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科特點,制定了《學科能力多元評價工作指導意見》,各學科分別編制《學科能力多元評價指南》,設計了各學科能力評價模型,系統制定每一種學科能力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語文學科能力包括識字、寫字、朗讀、閱讀、習作、口語表達等9項,每一項對應不同的評價指標。
研發學科能力多元評價手冊,系統優化評價標準。學校站在學生角度,關注知識的前后關聯與結構性,關注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積極心理品質,編制出了《學科能力評價手冊》。整套評價手冊以課時、單元、期末分項評價單的形式呈現,每節課、每個單元、每冊教材都編制了具體的評價任務和標準。評價標準在師生教與學的互動中生成,根據學生差異及學科學習內容,評價方式采用紙筆測試、實作評價、檔案袋評價、口語評價等多種方式。例如音樂學科,學生可以選擇唱歌、器樂演奏等項目參與評價。語文有必選項目和自選項目。實踐表明,評價手冊已成為學生自學、自測、自我激勵的成長手冊,成為規范教師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果的好幫手。
精準設計課堂評價目標,開展“課型研究”。高效能的課堂評價必須依據課程標準,校本化地解讀教材,分析學生的潛在性、差異性,學校在推進課堂評價的進程中,逐步完善了“讀課標、讀教材、讀學生”的機制,將課程目標分解到每學年、每學期、每單元、每課時。設計與學習目標高度匹配的評價任務,依據評價任務設計教學活動方案,在教學中使用評價任務收集學生掌握情況,并給予學生準確、具體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課型”是學科邏輯的具體體現,它追求的是讓無序、形式和內容迥異的課按照一定的維度形成有層次、有結構的體系。我們將學科能力和方法作為一種重要“課型”進行研究,如語文的聽話能力、說話能力、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數學的計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英語的聽說能力,其他學科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同時,還要明確同一種能力在不同年段的差異點、銜接點和生長點,讓課型研究更有學科性、目標性和結構性。
還學生“評價權”,挖掘評價的育人價值。學校在評價改革中強調改變課堂評價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模式,將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評價權包括自評與評價他人、發表感受、提意見、表揚和建議。培養學生評價能力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與學生分享學習目標,讓學生參與評價規則的制定,參與記錄自己的表現和學習成果的交流,從而樹立目標意識、培養自控能力,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多年的實踐和改進,學校學科教學的人文化、生活化和綜合化育人路徑更加明確,取得積極成效。一是促進了學生學科能力提升和個性發展。學生能夠探尋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會學習,能找到實現自己理想的路徑和獨特視角,學會思考,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二是有效提升了教師的評價素養。學科能力多元評價的實施,使教師開發學科育人價值的意識逐步增強,對學科能力培育目標的把握更清晰,積極運用動態的思維方式思考教育過程,形成了整體關聯、整體融通的思維方式。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小學校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