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5日訊 2月5日,濟南市章丘區漯河崖村演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扛芯子”。
“扛芯子”是濟南市章丘區東北部地區獨有的一種集樂、舞于一體的雜技藝術形式,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扛芯子”的起源與當地的民間祭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芯子以古人燈頭的燈火啟示而得名,象征著希望和光明,是先人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扛芯子”慢慢發展為不同的肢體表演方式,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
芯子由兒童裝扮成戲劇人物,固定在一條鐵棍上,站在一叢花、茶壺蓋、雨傘尖上,或者一把刀、一柄劍的頂尖,紙扇子的邊緣等,他們揮舞水袖,在戲劇鑼鼓的伴奏下凌空做出各種舞蹈動作,扛者則在下走著類似于秧歌的舞步。一般一個芯子表現一個劇情或寓意,險中求趣,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