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30日訊 春運期間,鐵路不止旅客運輸繁忙,貨物運輸也在滿負荷運轉。一輛輛滿載貨物的列車,迅速集結,開往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可是,這些列車到底是怎么集結到一起的呢?
人隨著火車走,手抓住提鉤桿,往上一提,車廂和列車就這么分離了。和列車分離的車廂順著斜坡,依靠重力往下“溜”,進入相應的線路后,和前方等待的列車“撞”在一起。這個場景,在濟西站,每天要上演幾百遍。
濟西站是山東省最大的鐵路編組站,位于京滬、膠濟和邯濟三條干線鐵路的交匯處,是全國十大路網性特等編組站之一。山東45%的鐵路貨物會跟隨列車集結到這里。電腦根據貨物的運輸方向,編制列車解體和編組命令,重組后再發往全國各地。列車最后解體的斜坡叫駝峰。
為了提高效率,調車員們手持命令,在駝峰頂部,以每小時7公里的速度步行跟隨列車,瞬間完成解鉤。濟西站下行車間調車長徐菘然說,“拿起蓋車輛的提鉤桿,往上移動,然后把車輛給提開,然后這是車輛分離,前后兩輛車廂分離,然后到達相應股道,溜向相應去向的股道。”
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不僅要快,而且每個班次下來,要重復三四百次。因此,調車員也被稱為“無敵解鉤手”。除了解鉤,調車員還是列車的“體檢員”。他們要在解鉤時,還要不停蹲下查看車廂底部的制動系統是否有部件異常。
解開后的車廂,當然也不是任其自由滑行,而是在到達指定位置的過程中,先后經過三組減速器。最后,鋼軌內側還有上百個減速頂,又叫“鐵蘑菇”,它們會給車輪反向阻力,讓車廂和前方列車溫柔“撞擊”,完成編組。
春運期間,濟西站日均作業量從平時的16000輛激增至18000多輛。這些車輛若首尾相連,其長度可以從濟南延伸至青島,而調車員們,則用一次次成功的解鉤,來實現他們別樣的守護。
閃電新聞記者 賈方政 濟南臺 薛松 張德勇 通訊員 劉紹巖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