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9日訊 平陰縣城市更新服務中心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堅持改革創新,在把握好法規政策的基礎上,在拆遷與安置房建設順序上,結合當前平陰縣實際,做出調整,用“先建后搬”模式取代過去的“先拆后建”模式,探索出一條征地拆遷新模式,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租房難、租房貴的問題,且極大緩解了當地政府財政支出壓力。這一做法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擁護和支持,相關經驗得到了濟南市房屋征收主管部門及各區縣房屋征收實施單位的肯定和借鑒。
“先建后搬”模式,即:先建設安置房,簽訂補償安置意向書,確定居民補償安置意向,房屋暫不收回,保持居民使用現狀不變,也不向居民發放補償安置費用,待安置房建設完成后,進行現狀評估,實施補償安置。
2018年,平陰縣啟動實施了國棉七廠北山宿舍改造一期項目房屋征收工作,截至2021年5月15日一期涉及的175戶居民完成補償安置。剩余的國棉七廠北山宿舍居民要求改造的意愿強烈,但改造居民的過渡安置和項目啟動資金問題,成為制約項目推進的瓶頸。經過反復研究,當地決定采用“先建后搬”模式。
二期采用“先建后搬”模式,當地政府有自己的考慮。2018年棚改舊改政府購買服務被叫停后,在棚改資金的保障方面只能依靠棚改專項債,但是棚改專項債要求比較嚴且保障比例年年降低,縣財政不足以承擔并保障所有棚改拆遷資金的投入。初步測算,項目征收補償和安置房建設啟動資金就需約3億元,且宿舍區改造后可開發利用土地很少,引入資金合作改造可能很小,政府將承擔巨大資金壓力。
在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平陰縣確定了安置房建設地點及建設規模,及時啟動安置房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并將安置房規劃及建設詳規在北山宿舍范圍內及時進行了張貼,給群眾吃了定心丸。這一創新征地拆遷模式不僅解決了群眾租房難、租房貴的問題,而且緩解了政府棚改資金支出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