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6日訊 清晨六點,廣闊的田野在蟬鳴聲中漸漸蘇醒,昨夜的雨珠掛在綠油油的葉尖上跳舞。東營市二十公里外的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上方,一團烏云滾滾而來,擋住了原本將灑向大地的光芒。
一輛小巧的電動汽車從新鋪好的油漆路面上緩緩駛過,車里載著兩個年輕女孩。她們停在一片方塊地前,俯身查看田里的大豆,一番討論過后,在隨身攜帶的紙質表格上快速記錄著。
天空越來越陰沉。小車繼續在田間路上緩行。忽然,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從天墜落,不一會兒,前方的擋風玻璃如同“遭遇”水簾洞一般,被雨水“肆無忌憚”地沖刷起來。后座的女孩望向車窗外,一團團綠色在陰云中掠過,這是盛夏時節難得的清涼。
“我的肥!”車行駛到堆積在實驗田的肥料前,后座女孩喊叫一聲。她們迅速跳下車,用力扯著雨布,將裸露在外的化肥蓋好。
一臺車 兩個人 千畝地
“這可是我一畝三分地的肥料,得好好保護。”女孩叫于春曉,是今年剛剛從中科院沈陽生態研究所畢業的博士。驟雨打濕了她原本用來抵擋烈日的防曬衣,馬尾也變得濕漉漉。“哈哈,正好是一畝三分地呢。”在前座駕車的劉曉玲笑著回應道。
身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她們需要守護的,不止這一畝三分地。
黃河三角洲區域美麗富饒,有著有著廣袤、年輕的土地。但特殊的地理條件導致該區域土壤鹽漬化嚴重,44.29萬公頃的鹽漬化土地占全區總面積的一半,直接制約著該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鹽度、堿性偏高的土地上,土壤容易板結,保水保肥能力較低,導致作物產量較低、效益不好。土地鹽漬化是世界性的資源和生態問題,對它的改良研究也關系到國家的耕地面積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
2018年,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與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簽訂共建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生態高效農業研究中心協議,旨在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和高效利用研究,探索鹽堿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劉曉玲和于春曉便是研究所參與這個項目的科研人員。
每天對一千畝的示范基地進行一次巡視,是研究人員雷打不動的任務。兩個人,一臺車,千畝地,一圈下來需要兩個小時。她們要對每個地塊進行“無死角”巡視,土地墑情、作物長勢、雜草、病蟲害情況等,都需要認真記錄。
眼下正值雨季,雖然可以免受烈日的暴曬,但頻繁光顧的雨水讓她們多了些擔心。小車晃晃悠悠進入砂石路段,雨水嘩啦啦打在玉米桿上。“快走呀師傅,別淋著!”劉曉玲將車停住,對著窗外著急地大喊。幾位背著噴霧器的農民在泥濘的玉米地里慢慢移動,他們本想把這片地的農藥噴完,可驟雨降臨,只能暫停。“八點突降急雨,噴藥效果不佳。”曉玲在記錄上寫到。“正在授粉呢,降水太多了不好。”“雜草也比較多,這就是雨后‘后遺癥’。”天氣預報顯示未來一周都會有雨,兩人有些擔憂。
急雨漸漸化為雨絲,曉玲和春曉迫不及待地下到田里。“豆子出苗了嗎?”曉玲問一旁躲雨的農民伯伯。“下點雨不要緊。”為了更好地管理實驗田,農業站聘請了幾位附近的農民,他們照顧得很細心。看見破土而出彎彎扭扭的小豆苗,曉玲又開心起來。
“我們都是女漢子”
像春曉和曉玲一樣,農業站的女孩們個個都進得了實驗室、下得了田。在這里,她們都是主力軍,“稀有”的男同胞則是花朵一般的存在——15個科研工作人員中,除去3個男生,其他都是女孩子。
“男生這么少,活兒肯定不能全讓他們干。如果一直讓他們干,把男生都逼走了怎么辦?”提起隊伍里的男生,曉玲打趣地說。在農業站搞研究,總少不了下地干活兒。取土、取樣、扛化肥、收割、播種……無論任務多么艱苦,女孩們都不會退縮。
每當實驗田的作物到達一個生長節點,研究人員都需要采取土壤樣品檢測其中的養分含量,看能否滿足作物的生長需要,這是開展鹽堿地研究常見的實驗步驟,也是農業站的“重活兒”之一。
去年十月玉米收割完成,要對54個地塊進行采土工作。合作的農業公司找了兩位師傅來幫忙,他們第一天下午采集了幾個后,第二天便以有其他工作安排為由走掉了。“畢竟要比日常的工作辛苦些。”曉玲說。鹽堿地堅硬的土質無疑增加了采集難度,取20-40厘米深度的土壤時,取土鉆出現了“紋絲不動”的情況。“我們用錘子砸、讓180斤的小胖男孩兒坐到取土鉆上,都不行。”但樣地還要緊接著播種小麥,不可能留太長時間來采土,曉玲和三個同事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取完全部108個土樣之后,曉玲感覺胳膊和后背都不是自己的了。但面對苦累,她從不抱怨:“我們都是女漢子,都能干得了!這種充實的感覺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體會不到。”
充滿希望的田野
雨季天氣多變,上午還是急雨連連,午后烈日便登場。堆積在實驗田周邊的秸稈需要清理,于春曉帶領姑娘們來到了基地。女孩們紛紛裹好防曬服,從頭到腳捂得嚴嚴實實。她們一腳扎入泥地、抱起秸稈,動作干凈利落。
在這個愛美的年紀,勞作的汗水取代了她們精致的妝容,沒有奶茶和火鍋,也享受不到城市的快樂,她們要耐得住寂寞,在這偏僻的鹽堿地上,拓荒培優。這時,一杯甜甜的奶茶成了撫慰勞作艱辛的首選。而去往三十分鐘車程外的市區買奶茶,往往是男生的專屬任務。
十幾杯奶茶從熱鬧的市區來到靜謐的田間。“咕嚕咕嚕”,甘甜的奶茶入口,消解了剛才所有的疲憊。“我這是無糖的,特別關心。”“我喝到了奶茶店最貴的奶茶!”女孩們笑靨如花,簡單的快樂在向日葵花田間蕩漾。
一杯奶茶,動力滿滿,這是年輕人的快樂密碼。這群年輕人,也以無限的活力和斗志攥緊了時代的接力棒。建站3年來,他們在農業站340畝觀測場布設監測儀器,在固定樣地定期采集植物、土壤樣本并進行測定,將野外監測與實驗室分析相結合,為鹽堿地綜合治理提供數據支持,助力黃三角地區可持續生態農業的發展。
作為一名90后黨員,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劉曉玲的愿望是總結出濱海鹽堿地土壤改良的技術模式并進行推廣,為糧食增產、品質提高提供借鑒。“糧食安全對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要用雙腳丈量大地,為農業的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蔚藍天空下,結束作業的女孩們在田埂上行走,她們腳下有沉甸甸的泥土。實驗田里,豆葉翠色欲滴,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