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25日訊 我國首個1500米自營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大氣田今天正式宣布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
“深海一號”大氣田距海南省三亞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發現,探明天然氣儲量超千億立方米,位列當年全球十大油氣發現,最大水深超過1500米,最大井深達4000米以上,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發現的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氣田。
“深海一號”氣田采用“水下生產系統+半潛式生產平臺+外輸管道”全海式開發模式,核心裝備為全球首例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能源站在青島、煙臺制造,在煙臺合攏,總重5.3萬噸,超過7個埃菲爾鐵塔,最大排水量達11萬噸,相當于3艘中型航母,實現了3項世界首創技術以及13項國內首創技術,并實現中心管匯等10余種水下裝備實現自主制造,是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集大成之作。
據了解,普通的半潛鉆井平臺一般是五年就需要回塢大修一次,“深海一號”能源站的建造標準是“30年不回塢”,核心設施疲勞壽命達150年,遇到百年一遇正面襲擊的臺風,還有1.67倍的安全系數,因此對質量和精度控制要求非常嚴格,組塊和船體合龍連接點間距不得超過6毫米,相當于在2個足球場大小的場地四角,以搭積木方式建起四座20多層樓高的鐵塔,而塔尖之間的距離偏差不能超過大拇指甲三分之一的寬度,其技術難度堪比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海油工程成立精度控制團隊,開展全過程、全周期精度控制,使每個細微的精度控制問題都會被及時發現并專題解決。例如夏天施工時,為了最大限度避免鋼鐵高溫變形對總裝精度造成影響,吊裝團隊每天凌晨兩點起床,確保所有準備工作在太陽升起之前完成。“深海一號”能源站的成功合龍,表明我國船體總裝快速搭載和精度控制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海油工程“深海一號”總包項目總經理于長生介紹,國際上,同等規模及技術要求的項目建造工期一般要33個月,而“深海一號”能源站在保證“安全零事故”的基礎上僅用了21個月就完成建造工作,創造了全球海洋工程建設領域的新紀錄。
2021年1月14日,“深海一號”能源站交付啟航。海油工程組織精兵強將,歷時18天,航行1600余海里,穿越渤海、黃海、東海,成功完成國內首次大噸位、超長距離拖航作業,將“深海一號”能源站順利運抵預定海域。海上安裝期間,項目團隊先后攻克1500米深水海管鋪設、聚酯纜安裝、SCR(鋼制懸鏈線立管)回接等深水關鍵施工技術,確保“深海一號”能源站在1500米深海穩穩扎根。在最后的“交鑰匙工程”階段,面對涉及工種多、投產時間緊等特點,調試團隊踐行“調試引領生產”理念,高效開展遺留問題“銷項管理”,最終圓滿完成能源站54個大系統、205個子系統的全部調試工作,為項目機械完工和按期投產掃清了障礙。
據悉,“深海一號”大氣田投產后,每年將向粵港瓊等地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可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同時,氣田還將帶動周邊陵水25-1等新的深水氣田開發,形成氣田群,依托已建成的連通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天然氣管網大動脈,最大限度開發生產和輸送天然氣資源,助力國家“雙碳”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