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9日訊 山東的創新張力在素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上又一次得以體現。
3天前,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獲獎名單,山東大學彭實戈院士憑借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坐上四分之一獲獎席位。
閃電新聞記者注意到,這并不是山東人第一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王小云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成為未來科學大獎第一位女性獲獎者。而在更早之前舉行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上獲得“物質科學獎”的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也是一枚山東人。此外,作為山東大學校友的馬大為也是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的獲得者之一。
截至目前,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者共有20人,山東學者在其中屢放光彩。如此耀眼的科研實力,究竟是幸運,還是另有乾坤?
耀眼!科研實力與日俱增
關注過科研領域的人都知道,山東的科創水平最近幾年在全方位進步,更不缺少各個領域的科研明星。
舉幾個耳熟能詳的例子:
由袁隆平掛帥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通過對海水稻種植的不斷革新,可使進行稻作改良的鹽堿化土地平均產量達到每畝400公斤。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研發的“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技術”世界領先,一舉打破了制造聚氨酯材料的核心技術被歐美國家壟斷的局面。
圖/畢玉遂教授做客央視《對話》欄目
2019年獲批上市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新藥GV-971也來自山東研發,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制藥聯合研發的這款新藥結束了16年來全球沒有一款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新藥通過臨床3期試驗的歷史。
最新的成績則是今年6月,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攻克小麥赤霉病取得關鍵突破,標志著人類攻克赤霉病邁出關鍵一步。
正是因為在創新科研上與日俱增的強大實力,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發布的區域創新能力排行榜上,山東一直保持全國前6的優良成績。
底氣!研發團隊體量龐大
變化由內而外。
耀眼的科研成就不會憑空出現,需要有龐大的科研群體和機構做支撐。此處,山東有拿得出的底氣。
根據公開數據,僅2019年山東住魯院士、國家人才計劃專家同比分別增長38.8%和16.2%,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有3200多人。山東高層次海洋科研人員在全國的占比接近一半,在魯工作的37名外國專家入選了國家“千人計劃”外專項目。
此外,山東擁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77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523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42家,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二位。截至今年8月,在山東,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企業14478家,是去年全年的1.5倍。
有了如此龐大的科研群體支撐,山東這個北方大省的科研創新水平注定與日俱增。
今年5月,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中,山東省被列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真抓實干成效明顯激勵對象,居全國第二位。
魄力!一年砸金1494.7億
毫無疑問,科研創新力度是觀察一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指標。
如何激發其創新活力,山東可謂竭盡所能。
首先在科研投入上,山東拿出“血本”。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去年一年山東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為1494.7億元,這個數字比山東德州市今年上半年全市GDP總值都要多。
此外,山東發力制度創新,明確“堅定躋身創新型省份前列目標,讓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創新策源地”。為此,山東全面推行科技攻關“揭榜制”,同步推行首席專家“組閣制”、項目經費“包干制”,“改”出科技攻關新動力。同時,加快高校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創新學術評價制度,“放”出教學科研新活力;堅持產學研用一體化,推動科教、產教、校地加快融合,“融”出產學研新合力。
如今在山東各地,各種支持科研項目的制度條款、獎勵措施紛紛出臺。立足于長遠考慮,山東的科研發展已被置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