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6-07 21:59:06
齊魯網6月7日訊 5月23號是第5個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日,由山東省文聯、山東省文藝志愿服務團主辦的“到人民中去”——2018山東文藝界5·23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正在全省各地展開。其中,“到人民中去”——2018山東文藝界5·23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啟動儀式在菏澤市東明縣竹林村廣場舉行。山東省文藝志愿服務團的藝術家為當地老百姓獻上了精彩的歌曲、舞蹈、相聲、戲曲、口技等節目。
東明縣竹林村地處黃河灘區,曾經飽受洪水之患。最近幾年遷建安置,實現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這次演出,讓前來觀看的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一飽眼福。
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于聯華告訴記者,“我看老百姓到現場,這么多人非常非常感動,本來沒那么多人,說是兩三千,現在到一萬多了,這說明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是非常非常需要”。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優秀青年教師劉橙橙說道,“我們昨天一到這,他們已經圍上來聽著我們唱,看著我們演。我覺得很幸福,真的是打心底幸福。”竹林村的村民們也表示他們非常享受這次的演出,并且盼望這些文藝工作者們以后多來,讓他們都能在家門口看演出,聽名角唱大戲。
美術畫作深入民間 豐富地方群眾生活
在文藝演出進行的同時,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的志愿者正在竹林村村委會創作一幅幅精美的畫作。
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韓瑋告訴記者說,“我今天畫了三幅,昨天晚上創作了一幅,都是來源于生活,我正在畫的這個麻雀,是農村最常見的一種禽鳥,畫這種東西,到生活中觀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而且老百姓看了有非常親近感,一看畫了自己身邊東西。”
作為一個畫家,生活永遠都是創作的源泉,脫離了生活,一個畫家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便不可能創作出非常好的作品來。這次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地方的群眾生活,更重要的是也給畫家們帶來了創作的靈感和接近生活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音樂教育到鄉村中去 孩子們感受音樂魅力
在竹林村小學的一間教室,濟南市長清實驗小學的音樂老師李昌偉正在用電子琴伴奏教六年級的學生們唱《同一首歌》,然而在最開始,孩子們還尚未掌握唱歌的訣竅。
李昌偉對孩子們到六年級了竟然沒有上過音樂課表示震驚,“ 我覺得鄉村這種偏遠的地方非常需要音樂老師、音樂課”。
東明縣竹林村小學老師李艷婷告訴記者,“農村缺少很多老師,所以說每年招的老師都是供不應求的,然后回來以后基本擔任語文課或數學課,所以說美術課、音樂課,基本上很少開這樣的課。”
雖然第一次上這樣的音樂課,中間也出了很多差錯,但學生們學得并不慢,一節課時間下來,他們已經能在老師的伴奏下唱完整的歌曲。孩子們在感受到音樂魅力的同時,也很希望藝術家們能常來學校,為他們帶來更多精彩的藝術課程。
梅花獎藝術團慰問演出 場場好戲家中看
在竹林村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中,記者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常來”“多來”。啟動儀式之后,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在山東全省范圍內鋪開,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慰問演出、文藝支教、文藝扶貧等活動。山東省戲劇家協會舉辦的梅花獎藝術團來到菏澤鄆城縣的三官廟村進行慰問演出,可謂好戲連臺。
這次慰問演出一共來了7位藝術家,全部都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演出地點就在村里的一塊空地上,舞臺搭在一輛卡車上。設施雖然很簡陋,觀眾看演出的熱情卻很高漲。這樣高水平的演出村民們是第一次看,在曲目方面,也涵蓋了京劇、柳子戲、山東梆子、呂劇等多個劇種。
第1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鞠小蘇告訴記者,他們為了讓老百姓喜歡,特意設置了多種戲曲種類的表演,包括京劇與地方劇,讓觀眾們一飽眼福。
著名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李新花是菏澤人,也是第2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村民們的熱情讓她在演出結束后接著又返場唱了一段,為此她也樂此不疲。
在演出現場,除了梅花獎藝術團以外,還有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這也是他們在三官廟村演出的第二天。
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團長冀梅霞告訴記者,“每個地方都是三天五場戲,都是不讓走。好話說盡,咱們苦苦解釋,也是弄得口干舌燥,村里人說你要多少錢我們給你錢再演幾場,但是我們的任務太重了。”
為了豐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劇團每年要下鄉免費演出400場,他們的舞臺、設備、人員全部集中在這兩輛卡車上,隨時機動。由于任務繁重,很多演員都是嗓子還沒恢復好,就得接著進行下一場演出。
藝術美化鄉村 濰坊一村莊被畫成彩色。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號召藝術家到人民中去,就是為了給鄉村帶去更多的文化產品,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文化改變鄉村,藝術改變鄉村,最近山東壽光的東頭村也來了很多全國各地的藝術家,而且是一批又一批地來,不僅藝術家來,游客也來,帶動了本地產業的發展。
東頭村的改變最初來自一個人,他叫王軍,是 “藝術改變鄉村”項目發起人。之所以要發起這樣一個計劃,是源于去年他們邀請了25到30個藝術家把云南一條也是先生書院的必經之路,是一個小巷子畫成了彩色的。自從畫完這條巷子,為這個地區帶來了巨大的人流量。
王軍想到,既然云南可以因為一條小巷子獲得這么大的關注度,甚至進一步影響到了當地的經濟、旅游包括農副產品的開發,那么是否能夠把這個項目帶到自己的家鄉去呢。
就在王軍考慮這件事的時候,還有一個人也關注到了王軍在云南做的活動,他就是東頭村黨支部書記李春濤。過年期間,兩人一拍即合。年后,王軍從上海一家公司爭取到3萬元的顏料捐贈。到了4月,他邀請了30位自己熟悉的藝術家義務來到東頭村創作。在東頭村繪完一個大幅畫之后,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王軍決定再把畫畫的空間變大一些,隨后他在網絡上發起了一個邀請,瞬間超過幾百人聯系他。
濟南油畫畫家車薪告訴記者,“藝術改變鄉村確實是能感受到,特別是對孩子,一些小朋友,一些互動,之前我畫的時候和小朋友互動,他們也畫,我覺得挺好”。
從最開始設想的畫300米,到后來變成了2公里,工作量越來越大。走在東頭村,隨處都能看到藝術家的用心,在村里兩家中醫世家的墻上,藝術家畫上了李時珍,還寫上了《黃帝內經》。而在一家即將結婚的人家墻上,藝術家把祝福畫了上去。五月中旬的幾天,氣溫上升到35度左右,但是沒有人因為熱停下手中的畫筆。
今年五一期間,東頭村來了將近一萬名游客。平時,也有游客慕名來這里游玩。一位家在壽光的游客說道,“聽說這里非常好看,我們過來看看。比想象中還好,沒想到畫這么多,我想著一個街看看,沒想到整個村都這樣,確實好。”
東頭村村支書李春濤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村沒搞這次活動之前,就是一個很平常的農業村,以種黃瓜和西紅柿為主,平常沒有來參觀的,都是俺去人家那里參觀,學習人家的先進種植經驗,發展我們村。但是自從我們這次涂鴉活動,全國各地的很多來旅游的。現在還有好幾個單位通過參觀期間已經和我們聯系了,留了我們電話,說以后他們單位用黃瓜和西紅柿的時候,直接聯系我們。”
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和藝術改變鄉村項目,舉辦的方式不一樣,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給鄉村帶來文化的享受和藝術的體驗。我們希望,通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走到人民中去,給鄉村老百姓帶來更豐富的文化生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