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大眾網
2017-05-24 11:52:05
提著放置引流袋的手提袋、拿著熱水杯、帶著身上的疼痛奔赴田間地頭——這是54歲的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牧草學科奠基人、全國知名牧草專家盛亦兵的日常生活。自從2008年查出“腹膜后脂肪肉瘤”后,他八年經歷六次大手術,小腸被切得只剩下1.6米,每天須攜帶腸內營養液和腎造瘺引流袋,每半小時就需要喝水……疾病對身體的種種摧殘卻沒能澆滅他對牧草的熱情。只要還有一口氣,他就要戰斗在田間和科研第一線,做一顆有韌勁的牧草。
圖片說明:盛亦兵在介紹苜蓿生長情況
八年經歷了六次大手術,他卻將“小學科”做成大產業
在采訪過程中,說到自己的病情,盛亦兵總是輕描淡寫地一兩句話就帶過去了。而談起牧草,他卻滔滔不絕地講很久,一點都不像八年內經歷了六次大手術的病人。
盛亦兵形容自己是“一顆有韌勁的牧草”。2008年8月,盛亦兵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為防止腫瘤細胞擴散,他的右腎被切除,并作放射治療。這一年正值農業部啟動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手術剛滿一個月,盛亦兵接到通知,國家牧草體系擬在山東設立第一個試驗站——東營綜合試驗站。沒等恢復好,他就開始早出晚歸,東奔西走。
在試驗站建設與運行過程中工作繁雜,諸多事宜撲面而來。在試驗站運行的第二個年度,盛亦兵在例行體檢中發現上次手術清除干凈的腫瘤又出現了。此時,正面臨著體系和山東省農科院在東營籌備建立牧草示范基地的關鍵時刻,他決定推遲手術,直到主持完成示范基地建成儀式。2010年9月,第二次手術切除了盛亦兵發現腫瘤的腰大肌及部分小腸。
2011年2月,距離上次手術相隔不到半年,盛亦兵體內又查出腫瘤細胞,在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做了第三次手術。
2012年,盛亦兵再次發現腫瘤和腸粘連問題。兩家三甲醫院的專家會診,提出保守治療的方案,“不要再進行手術了”。“保守治療就意味著長期在家休養,就等于提前與牧草事業告別,這樣的生命還有什么意義?”盛亦兵沒同意這個方案。
幾經波折,終于南京軍區總醫院同意給他進行手術。2012年7月,他第四次躺在了手術臺上。這次手術,解決了他長期腸粘連的問題,切除了腫瘤細胞。只經過短暫的1個月的休養,他又遠赴湖北恩施參加牧草體系培訓會。2014年7月份,他又到南京軍區總醫院進行了第五次清除手術,做了腸道、腹壁等部分切除,小腸只剩下1.6米(正常成人的小腸長度5-6米),這是保持身體消化代謝功能的最小長度,必須每天隨身攜帶腸內營養液和腎造瘺引流袋。
今年元旦過后,盛亦兵惡性腫瘤再次復發。這一次,他虛弱的身體已經不能承受開腹切除手術,而接受了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
八年六次大手術,對身體的重創可想而知。可患病前后的這些年,盛亦兵又似乎什么工作也沒落下。作為首屆山東省省直機關道德模范、院優秀共產黨員,他承擔了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在山東設立第一個試驗站的建設任務,并帶領團隊育成了6個紫花苜蓿、大芻草等優質牧草品種,打破了山東省沒有自主選育牧草品種的歷史;他先后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研發的牧草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推廣了1000多萬畝,產生了近十億元經濟效益,將農科院的牧草“小學科”做成了大產業。
圖片說明:農場內的牧草種植、收割已實現機械化
從無到有,他帶著農場種出進口品質苜蓿
“他心里始終裝著我們老百姓。”汶上縣老孟家庭農場負責人孟建談起心目中的“盛老師”,用了堅強、任性、偏執、寬厚、樂觀、可親等諸多極具矛盾的詞匯來形容。
2015年,在牧場經營兩年卻陷入虧損、無比迷惘之時,孟建結識了山東省農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盛亦兵,堅定了他投身草飼業的信心。
第一次見盛亦兵時,孟建覺得眼前的人身體很不好,精神狀態也一般。沒想到一談到糧改飼和牧草,盛亦兵就像換了一個人,激情四射。
孟建還記得盛亦兵第一次沖他發脾氣的情形。那時候農場種苜蓿要選種,盛亦兵拖著手術后沒有恢復的病體,提早出院,帶著孟建跑到安徽找中國農科院的楊青川教授。“在路上的時候,盛老師導尿管堵塞,疼痛難忍,被子都被汗水濕透了。我們不忍心,想提早結束行程,回濟南做康復檢查,卻惹得盛老師對我們發了脾氣,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見盛老師發脾氣,還挺可怕的。”在盛亦兵的堅持下,一直到完成選種工作,團隊才回到了濟南。
一起種苜蓿的這幾年,盛亦兵總將工作擺在身體之前。土地整理時,他跟在旋耕機的后面檢查,以至于收工后都說,酒量大比不上盛老師的土量大,喝土能喝二斤多;播種時,盛亦兵直接坐到了播種機的后面,親自指揮,觀察,直到操作人員掌握嫻熟;在出苗的關鍵期,盛亦兵干脆住到了農場,每頓就吃幾口青菜和饅頭。連田間地頭的老農民都說,活了幾十年了,沒見過這樣的科學家。
如今,在盛亦兵的指導下,孟建農場里的苜蓿田已有近1300畝。孟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種糧食,人工成本就會占去大半收益,效益微薄;而種苜蓿,種一年可以收6年,每年收4茬到6茬,用工很少,若按每畝干草產量1.2噸計算,每畝地的純收入將達到1200多元。”苜蓿收割后,取樣化驗結果接近進口苜蓿的品質,盛亦兵又帶著他們四處推銷,農場最終與現代牧業汶上牧場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
圖片說明: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收割、打包牧草
有一口氣就要往田間地頭跑,他還想直面迎戰“四個挑戰”
飽受病魔摧殘的盛亦兵,現在不得不每隔半小時就喝一口水,如果喝水不及時,排尿不順暢,可能導致左腎衰竭,危及生命。身為護士的妻子王永煥攔不住丈夫外出工作,就特意給他準備了一個小水壺,無論走到哪,盛亦兵都把它帶在身邊。
今年元旦過后,盛亦兵惡性腫瘤再次復發,山東省立醫院安排1月17日上午做手術。事先,他卻照常到北京參加全國牧草工作會議,頭一天才乘車奔波800多里路匆匆趕回濟南。這一次,他虛弱的身體已經不能承受開腹切除手術,而接受了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目前還處于術后觀察期。躺在病床上的他,還不忘跟別人開玩笑:“我挺過了8年抗戰,已經賺了。現在教科書上抗日戰爭由8年改成了14年,看來我還得多活幾年。”
八年六次大手術,還奮斗在科研一線,圖個啥?“支撐我的信念還來源于事業挑戰——就像當初我走進這個領域是為解決牧草需求問題一樣。”盛亦兵說,他還想與團隊一起拿下山東飼草產業發展面臨的“四個挑戰”。
盛亦兵認為,目前優質飼草缺口巨大,供需兩極分化嚴重。全省奶牛、羊、肉牛存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但飼喂全株青貯玉米及優質牧草的奶牛僅占30%左右,肉牛、肉羊不足10%。
重糧經輕飼草,社會認知度還比較低;傳統養殖“耗糧型”家畜占主流,草食家畜占比低;飼草生產水平低,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還比較弱。“對我來說,這四個挑戰,個個都是大山壓頂,考驗著我的身體和意志。”目前,山東省出臺了推進“糧改飼”試點促進草牧業發展實施方案,牧草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春天,也是牧草拓荒者盛亦兵的又一個春天。他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傾情牧草、癡迷科研,雖然知道隨時可能倒下,但是只要還有一口氣,就在田間地頭和科研一線奔波,不斷勇敢地接受挑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