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銳大眾
2017-03-09 08:15:03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我省的目標任務是今年實現89.6萬省定標準貧困人口脫貧,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脫貧攻堅進入關鍵一年,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防止數字脫貧和弄虛作假,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兩會期間,住魯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村黨支部書記最了解基層情況,聽聽他們怎么說。
宗成樂:合作社是農民增收“聚寶盆”
滕州市張汪鎮大宗村黨總支書記宗成樂代表認為,目前貧困人口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增收致富仍然是讓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得到更多獲得感的重點和難點,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合作社是農民增收的‘聚寶盆’。”宗成樂說,農業生產目前仍然規模較小,再加上生產投入在增加,導致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農民從農產品中獲得的收入很難有大幅度提升。針對這種現象,宗成樂認為,應該積極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宗成樂介紹,大宗村2015年成立了匯財元寶楓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面積達1萬畝,并開發了元寶楓籽油等下游產品,計劃用2-3年時間再流轉土地10萬畝,打造現代高效觀光農業示范基地。現在,大宗村平均每戶種植元寶楓面積5畝以上,僅元寶楓保健茶一項每戶可增加收入2萬元左右。
王銀香:輸血不如造血
曹縣盤石辦事處五里墩村黨支部書記王銀香代表來自魯西南地區,既是傳統農區,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王銀香認為,實現連片脫貧離不開農業的創新發展,產業扶貧因為具有長效性被很多地方采用,但產業發展的基礎是優質的人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脫貧攻堅工作來說,輸血不如造血。”王銀香說,脫貧不是終點,還要為他們做好長遠打算,幫助他們致富奔小康。
王銀香特別重視培養新型農民,她說,“學校里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缺乏實踐,不能勝任田里的工作,要想實現脫貧,就要好好培養這一部分人。”為此,王銀香建起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中心,給貧困農民一技之長,加強農民的投資經營觀念,輸出急需的專業化及綜合型人才。
王銀香建議,通過校企聯合共建,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在人才培養、技術推廣、科研創新、農業經營等方面的價值意義。“通過培訓中心的建設,還可以將現代農業中所蘊含的生態、循環、科技等理念進行普及,帶動區域內的農業產業進步。”
劉嘉坤:基礎設施建設先行
從黑龍江到云南,從寧夏到西藏,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代表近年來幾乎跑遍了全國所有的貧困地區。他告訴記者,貧困村大都在偏遠山區,山高路險交通不便,網絡不通,信息閉塞,有的甚至連生產生活用水都難以保證,基礎設施建設極其滯后。“有的地方學生上學單程要走半個月,和東部村村通硬化路相比,好像落后了幾十年。”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想富,先修路……這些至理名言說明一個道理:搞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礎設施建設應當先行。”劉嘉坤說,九間棚村曾是一個遠近皆知的貧困村,后來通過整山治水、架電修路、整地栽樹,不到5年時間,基本改變了九間棚村惡劣的生存條件。如今,九間棚村已經走上脫貧致富的小康之路。
劉嘉坤建議,要加強貧困鄉村道路建設,確保外面的東西運得進,村里的產品好運出。還要加強貧困鄉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人畜飲水及生產所需,擺脫靠天吃飯的窘狀。建議借助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的有利時機,傾斜資金,抓緊時間全面徹底對農村電網進行改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