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2-18 20:54:02
原標題:一粒種子,何以播撒成“?!??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一粒種子,何以播撒成“?!??
來源:海報新聞
在剛剛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出現了“一粒種子”的身影,他就是山東民營企業家、登海種業名譽董事長李登海?!耙涣7N子”,是平日里李登海對自己的介紹。
“南袁北李”,初中畢業的種業大拿
說起李登海,可能很多人并不熟知。但在農業界,與袁隆平并稱“南袁北李”的“李”,其中之一就是李登海。
李登海出生于1949年,初中畢業便回家務農,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美國農民華萊士培育出了畝產量1250公斤的玉米,是中國當時玉米最高畝產量的10倍,兩國玉米產量的強烈反差,讓李登海決意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1974年,李登海(右一)在學校學習時的照片
從1972年到1979年的8年時間里,李登海先后選用國內100多個優良玉米品種進行高產攻關和對比試驗,終于找到了高產的奧秘。
1979年,李登海自主選育的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掖單2號”,創下我國夏玉米單產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從此,李登海踏上了利用緊湊型玉米雜交種進行玉米高產攻關的新歷程。
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李登海不斷刷新著自己的紀錄。1989年,李登海以緊湊型、大穗型雜交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產1096.29公斤。2005年,“登海超試1號”以畝產1402.86公斤的成績,再次改寫了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是全國當年平均產量的4倍。
據統計,他培育并改良的玉米種子,在中國累計推廣達10億畝,將每畝地可供養人數從此前的1人提高到4.5人,李登海也因此被稱作“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也是“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里唯一一位農民科學家。
種子產業化:盡快把優良種子交到農民手中
玉米高產攻關的成功,只是整個玉米高產道路的起步,怎樣讓這些品種盡快轉化成現實的產量、變成農民實實在在的收入,成為李登海迫切想要實現的目標。他意識到,要實現玉米增產,必須實行產業化發展。
李登海在海南育種基地(資料片)
1985年,李登海自籌資金2萬元,在全國創建我國第一個民營的產業化試驗站,比原農業部1995年提出“育繁推一體化”種企整整早了10年,邁出了種子產業化的第一步。
1998年,山東登海種業集團公司正式成立。恰逢改革開放和種業體制改革,為登海種業走出國門、引進新技術提供了契機。經過6年談判,2002年12月,登海種業公司與世界種業巨頭先鋒種子公司合資成立了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登海種業公司控股51%,這是美國先鋒種業公司首次在合作中由他人控股。李登海訪問美國先鋒公司時,對方以升起五星紅旗的規格接待了他。李登海說:“這是對自己30余年在玉米科研奮斗成果的認可,更是一個世界玉米強國對中國種業的尊重。”
2005年4月18日,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從此走進了國內資本市場。從最先成立玉米試驗站到改制成股份公司,再到公司上市,無論企業發展到什么階段,李登海始終堅持一個目標:發展中國民族種業,讓國家糧食安全得保障,讓廣大農民得實惠。
誰掌握了種子,誰就能掌握世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承載著端牢中國飯碗的希望。“誰能掌握種子,誰就能掌握世界”,也是李登海最傾心的一句格言。
一個玉米新品種,從培育到成功,幾率只有十二萬分之一。從1972年至今,50多年的時間里,李登海進行了146代高產品種的選育工作,登海種業也展現了超群的育種實力。以掖單系列為代表的玉米品種開啟了耐密品種選育和生產應用的先例,提高了種植密度,在產量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掖單2號曾風靡半個中國,掖單13連續5年種植面積居全國第1位,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6.96%。
登海種業自主育成的“掖單”“登海”系列品種成為我國跨世紀的主推品種,遍及東北華北、黃淮海地區。
“登海605”和“登海618”進入市場后,以良好的抗病性和高產、抗倒伏、早熟等特性,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正是高產品種持續迭代,使得登海種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品種儲備豐富的基礎上,登海種業不斷攀登雜交玉米產量紀錄高峰,正在朝向畝產量2000公斤的方向邁進。
登海種業幾十年來培育出的玉米優良品種,已累計在全國推廣面積超過15億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500億元以上,在促進我國雜交玉米科技進步與農業豐產、農民增收,以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幾十年來,登海種業無償將試驗示范種子發送給全國幾百個科研單位,將自己選育的“478”等30多個自交系提供給了國內許多育種專家。他們安排300多名專業人員,在全國各地設立了800多個示范點,實行講座、栽培、管理、觀摩和種子征訂等全程示范服務。先后投資2億元,在寧夏、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建立了玉米制種基地、生產基地和加工中心,在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建立了營銷網點1萬多個,直接為國家創造社會效益1000多億元。
登海,是一個人名,也是一家企業,更是承載國家糧食安全的一粒種子。如今,這顆種子已孕育出豐碩果實,在廣袤田野上耕耘豐產豐收的希望。
(海報新聞編輯 于琳琳 綜合人民網、光明日報、農民日報、中國企業家雜志等)
審簽:辛 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