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5-02-18 09:05:02
原標題:青島:在蔚藍的大海上,編織一張“未來之網”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青島:在蔚藍的大海上,編織一張“未來之網”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全產業鏈布局,在硬件設備和軟件研發上協同發力,推動更多成果在實驗室誕生并走向產業應用,在全國范圍內搶占產業發展先機。青島海洋電子信息產業——
在蔚藍的大海上,編織一張“未來之網”
在日前召開的2025全市科技工作會議上,市科技局介紹的產業賽道布局“著力點”中,衛星互聯網賽道被著重強調。會議透露,今年,青島要強力實施“星海互聯”這一省科技示范工程,導入中國星網等資源,加快低軌衛星產業集成創新。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星海互聯”不僅是衛星互聯網賽道的重點項目,也是青島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未來產業發展的強引擎。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青島重要的新興產業,而海洋具有承載該產業的廣泛應用場景。兼具上述優勢,作為海洋名城的青島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就要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與海洋產業“強強聯合”,推動海洋電子信息產業加速起勢。
用好先發優勢,面向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這一在短中期內規模可實現倍數級增長的產業方向,青島正綜合用好海洋領域學科優勢、研發資源、產業基礎,接連邁出堅實步伐。
推動更多成果在實驗室誕生并走向產業應用,織就一張“空天地海”一體化的網絡,青島正在全國范圍內搶占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先機,為未來海洋經濟發展賦予無限可能,為青島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體系增添動力。
“掘金”海洋信息
青島走在前列
·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突破了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系統的關鍵技術,打造出了多普勒激光雷達的“中國芯”,有效助力我國海洋領域高端裝備的國產化。
鐳測創芯研發的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系統,可為海上風資源勘測、海氣邊界層動力學研究及海洋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寶貴的剖面觀測數據。
·青島海舟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一代波浪傳感器(HZ-WAVES-1A)成功布放在多個海域。
海試任務中的波浪浮標
·由青島國實集團參與建設的青島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此前上線運行,標志著青島成為全國首個搭建“陸海統籌”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的城市。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葵”海洋立體觀測系統成功布放,實現了對30個以上海洋參數的在線長期觀測。
·勵圖高科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打造了iSEAPLAT智慧海洋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水產養殖、漁船漁港、海洋牧場、海洋預報、海洋生態、海洋航運、海洋工程等多個涉海領域的智慧化管理。
青島勵圖高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iSEAPLAT”平臺,填補了國內海洋領域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空缺。
1 “掘金”“藍海”,產業迎來加速發展窗口期
作為未來產業,目前業界對海洋電子信息產業尚未有統一的定義。參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調研報告,該產業可以初步理解為:通過衛星遙感、聲學探測、雷達監測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對海洋環境、資源、生態及人類活動等方面進行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應用。
這意味著,該產業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各種傳感設備相互聯通,并構造出一個立體覆蓋海洋環境、目標和裝備等板塊信息的物物互聯的感知網絡,進而實現對海洋環境及其承載的各種目標、裝備、數據的系統化管理和應用。
市科技局海洋處處長李德強認為,海洋是全球戰略競爭制高點和焦點,當前正面臨著新的國際形勢和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產業數字化轉型等多方面增長的需求。在當前背景下,海洋電子信息這一未來產業有望迎來加速發展的窗口期。從具體實際來看,這個結論也成為各地發展的共識。
由市科技局和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聯合撰寫的產業研究報告顯示,各海洋強國均高度重視海洋電子信息的智能感知、獲取、傳輸及應用,相關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西方發達國家在高端傳感器、衛星互聯網、海洋大數據等領域已取得先發優勢,正以技術代差占據著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
我國在海洋物聯網“感知、傳輸、存算、應用”各層已均有布局,并在載人潛水器、水下滑翔機等方向實現突破,但整體仍以跟蹤模仿為主,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目前,沿海省市均在積極布局海洋電子信息相關產業,搶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先機。青島在其中以引領姿態率先發力,建成全球海洋物聯網產業中心的歷史機遇窗口已經打開。在中國星網、嶗山實驗室、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等海陸空、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全要素加持下,青島正疊加構建起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藍海”市場。
青島海洋科研實力雄厚、海洋產業活躍,在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礎。同時,青島也存在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鏈集聚度不夠、產業生態尚不完善等問題。
例如,青島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正在建設海洋物聯網未來產業科技創新園。高新區主要布局高端傳感器、芯片及大數據存儲等產業方向,也在通過引進中國星網、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資源,聚焦衛星互聯網及高端裝備研發,為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提供新一代信息技術配套。但相對來說,該區域存在涉海產業資源不夠集聚、現有大學科技園承載產業空間不足等問題。
再如,藍色硅谷核心區籌劃建設海洋物聯網產業園。該區域海洋科研力量雄厚,擁有嶗山實驗室國家科技戰略力量以及青島國實集團等多家科技型企業,依托新一代超算,在海洋基礎研究、海洋裝備研發、海洋大數據等方向具有顯著優勢。但區域內產業生態支撐不足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2 “點上”突破,“青島產”成果愈發密集
啟動于去年11月底的“星海互聯”科技示范工程項目是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該項目旨在攻關低軌衛星與海洋融合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系列海洋環境適用終端,建設首個低軌衛星互聯網海洋行業數據樞紐,實施海洋應用典型場景綜合示范,通過形成一批標志性創新重大成果,培育具有牽引性、支柱性的重大產品和裝備。
近年來,類似“星海互聯”這樣的項目在青島并不鮮見。系統謀劃、超前布局、有序推進,青島將海洋電子信息作為發力未來產業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在全國率先發力,走在了“掘金”海洋數據隊伍的前列。
從硬件方面看,“青島產”的設備越來越“可靠”。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突破了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系統的關鍵技術,打造出了多普勒激光雷達的“中國芯”,有效助力我國海洋領域高端裝備的國產化。其研發的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系統,可為海上風資源勘測、海氣邊界層動力學研究及海洋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寶貴的剖面觀測數據。
此前,在臺風“杜蘇芮”過境期間,鐳測創芯在福建海域及臺風登陸點附近加急部署的陸基及海上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表現不俗,通過陸海聯動的方式對臺風“杜蘇芮”進行了追蹤觀測,在極端復雜惡劣的海況中,保障了100%的數據獲取率。
無獨有偶,青島海舟科技有限公司也不斷推出新成果。去年,其研發的新一代波浪傳感器(HZ-WAVES-1A)成功布放在多個海域。該產品能夠在極端海洋環境中準確測量波浪的高度、周期、方向等關鍵參數,且結構設計充分考慮了耐腐蝕、抗風浪等海洋環境特點,確保數據采集的精準度和傳輸的穩定性。現在,這些探海“神器”已經在多個海域實現布放及應用。
在軟件方面,青島也有不少“全國首個”。例如,由青島國實集團參與建設的青島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此前上線運行,標志著青島成為全國首個搭建“陸海統籌”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的城市。
青島國實集團針對青島海洋城市特色,在匯集陸上城市基底模型數據的同時,完成了海域基礎數據底座建設,依托海洋數據存儲與處理體系,提供了海面、海底等多個領域的海洋觀測、調查與數據預報,并將海洋數據與城市數據融合處理,建立起了獨具青島海濱城市特色的陸海統籌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
還有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葵”海洋立體觀測系統成功布放,實現了對30個以上海洋參數的在線長期觀測,可為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海洋放射性核素監測、海洋牧場建設、海洋災害防治等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撐……
“軟硬”兼顧,青島在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的探索和成果頻頻落地,逐漸描繪出產業鏈協同發展的雛形。
3 “面上”串聯,實現產業鏈全覆蓋
整體來看,海洋電子信息產業覆蓋了海洋信息方面的“感、傳、存、算、用”等多個環節。立足于此,青島通過研制“硬核”裝備、打造“聰明大腦”等方式,實現了全產業鏈科技企業的串聯覆蓋。
海洋傳感器與儀器設備是“認識海洋”的“眼睛”,是“經略海洋”的支撐,是“智慧海洋”工程實施的“利刃”,是海洋環境信息感知的“敏感神經元”。在以海洋傳感器為代表的硬件方面,青島打造“趁手”的工具對海洋信息數據進行探測、觀察、感知和收集,為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抓手”。
以海舟科技為代表,青島企業已經實現了海洋信息收集裝備的“全體系”覆蓋。鐳測創芯、海研電子、道萬科技、山東省經海儀器設備有限公司、水德科技等都是傳感器領域的“帶頭”企業,卓建海洋、晨明海洋、南森海洋等儀器設備企業也已嶄露頭角,華航環境科技等海洋遙感探測企業發展迅猛,羅博飛、森科特、海舟科技、藍海未來等企業則在水下機器人、水下滑翔器、無人船等“無人”領域各展所長……這些企業聯合為青島“織就”了一張海洋觀測網絡,源源不斷地收集著海洋各類數據。
將收集到的信息傳回來、分析好、用起來,在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鏈中的信息傳輸、存儲、分析、應用等環節,青島的表現也愈發亮眼。
數據傳輸環節,青島為數據信息“上岸”打開了通路。以漢纜股份為引領,漢纜海洋工程裝備、海能特種電纜、華凱海洋科技等企業筑牢了海纜產業的“根基”。還有專注于水聲通信的泰戈菲斯、聲威海洋等企業,專注于衛星通信的杰瑞自動化、華箭科工創新科技等企業,專注于5G通信的佰才邦智能科技、海信移動通信等企業……
在數據分析、加工乃至應用的過程中,青島企業早已躬身入局。目前,勵圖高科、中海潮科技、彩虹魚海洋科技(青島)、中科曙光、青島國實等企業都已具備整合、分析海洋大數據信息能力,為數據應用奠定了基礎。例如,勵圖高科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打造了iSEAPLAT智慧海洋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水產養殖、漁船漁港、海洋牧場、海洋預報、海洋生態、海洋航運、海洋工程等多個涉海領域的智慧化管理。
4 借力AI,為產業發展塑強“大腦”
最近爆火的DeepSeek讓人工智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門話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DeepSeek、ChatGPT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重塑生產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技術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
在海洋數據的處理中,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正日益成為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提速的核心“法寶”,助力青島成為在海洋數據中“掘金”的“破局者”。
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青島在國內率先發布“瀚海星云”大模型、“問海”預報大模型。“瀚海星云”是基于國產算力底座打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國產化人工智能大模型,以深度賦能前沿科學研究和實體經濟發展為導向,真正將人工智能從生活、辦公等“淺層次”應用拓展到了產業發展、實體經濟等“深層次”應用。“問海”則通過融合先進人工智能技術和海洋動力學理論,以全球海洋再分析數據集作為訓練數據,結合窗口注意力機制算法,顯式嵌入了大氣對海洋的驅動作用、地形對海洋的約束作用以及海水運動的緩變特性,相較于數值預報模型在計算效率方面提升了1000倍。加快建設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展示了青島在全國范圍內搶占“人工智能+海洋”發展高地,推動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等新賽道換擋提速的姿態。
當然,推動海洋電子信息這個未來產業提速發展,還需要更加完備的創新生態。在青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協同創新、“抱團”發展的勢頭更加強勁。去年,由自然資源部北海局保障中心、青島市交通科學研究院、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減災中心等15家單位組成的衛星互聯網海洋產業聯盟在青島揭牌成立,正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引領中國衛星互聯網海洋產業前沿技術發展。
無獨有偶,由中科星圖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單位發起的山東陸海空天數智產業聯盟,聚集了106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深化陸海空天多領域的融合共生。據市科技局統計,目前,青島的省市級創新創業共同體、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點創新平臺在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均有布局。
通過相關學科的交叉創新,釋放各類主體的創新動能,青島力圖在傳感器等硬件研制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軟件開發上協同發力,以硬核設備做“軀干”、人工智能做“大腦”,助力“空天地海”一體化的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闊步邁向未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