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025-02-11 19:42:02
原標題:煙臺黃渤海新區第33屆漁燈節啟幕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煙臺黃渤海新區第33屆漁燈節啟幕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月10日,農歷正月十三,煙臺黃渤海新區第33屆漁燈節如約而至。從歡天喜地的文藝演出到種類豐富的漁燈大集,從肅穆莊重的祭海大典到極具膠東特色的放漁燈儀式,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漁燈節,不僅承載著百姓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倉的美好心愿,更成為了傳承漁俗文化、弘揚闖海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的盛大節日。
一大早,大季家街道初旺漁港碼頭就已經熱鬧起來,來自周邊村莊的村民和不少遠道而來的游客紛紛趕來參加這一盛會。
上午9點半,極具非遺特色的文藝演出正式開始:歡騰的鑼鼓、高亢的嗩吶、極具傳統的京劇表演和花板聯唱等,一個個極具感染力的文藝表演將漁燈節推向了高潮。
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海邊氣溫較低,但依舊無法抵擋群眾參加活動的熱情。舞臺上演員忘我表演,臺下群眾更是熱情似火。男女老少圍在舞臺周圍,不時舉起手機拍照錄像、拍手叫好,其樂融融的氛圍讓漁燈節的寓意變得具象。
“我們這次來了70多人,最大的70歲,最小的成員只有10歲。”活動現場,禾美秧歌隊隊長劉航源告訴記者,作為大季家的本地秧歌隊,大家都爭相參與這次演出,不僅要扭出新時代漁民的精氣神,更要把老一輩留下來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隨后舉行祭海大典,祈福人船平安、滿載而歸。“這是我們漁民最重要的節日。”已經60歲的初旺村村民劉明興說,他出海捕魚有36年了,每年都是把捕撈回來的最大的魚用在漁燈節這一天。
“每一家都特別重視漁燈節,這一天,家家都有客,都會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親朋好友。”山后初家村黨支部書記趙竹嶺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漁燈節已經從一種傳統的祭祀活動演變成為集傳承漁村文化、民俗展示、親友聚會、特色旅游于一體的盛大節日。上午活動結束后,漁民們紛紛趕回家中宴請客人。
下午,漁民們帶著準備好的大魚和漁燈來到自家船上,把漁燈擺在船頭,寓意照亮引路,佑護人船平安歸來。
在今年的漁燈節現場,除了豐富的文藝演出外,還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漁燈大集”。在集市上,不僅有剪紙、糖畫等非遺手造,還有花餑餑、草莓等美食和農產品,在滿足游客賞民俗、品美食需求的同時,也為提振消費注入了新活力。
今天,也就是正月十四,在古現街道舉行的漁燈節還將繼續,將舉行秧歌、花車巡游、祭海大典、漁民送燈等活動。
一系列獨特、莊重的民俗活動,折射出了漁民闖海精神及漁燈節蘊藏的歷史底蘊。如今的漁燈節,已經不只是一場節日慶典,更是漁家文化的生動展示,它將古老傳統與現代活力完美融合,充分展現了煙臺沿海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
回望歷史,漁燈節距今已有500多年,主要盛行在黃渤海新區沿海漁村。漁燈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送漁燈,漁民們和親朋好友扭著秧歌、敲著鑼鼓,到自家漁船上送燈,到海邊放燈,熱鬧非凡。
“現在的漁燈節越來越熱鬧,不僅承載著百姓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倉的美好心愿,也成為了傳承漁俗文化、弘揚闖海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的盛大節日。”趙竹嶺表示。
2008年,漁燈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煙臺黃渤海新區“中國漁燈文化之鄉”稱號。未來,煙臺黃渤海新區將繼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海洋文化,持續壯大海洋經濟,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YMG全媒體記者 劉潔 通訊員 姜乾 王凱 陳婉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