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11-11 08:48:11
原標題:大省挑大梁·深化改革 | 深化改革破解“地標產業”成長煩惱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大省挑大梁·深化改革 | 深化改革破解“地標產業”成長煩惱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膠州開展“聚優培強、破局成勢”攻堅行動,提升產業全要素生產率
深化改革破解“地標產業”成長煩惱
北方最大鋼結構產業集群,全國七成辣椒進出口加工貿易,全國六分之一中高檔運動帽、休閑帽產量,全國四大模鍛裝備機械制造基地之一……作為全國工業百強縣市,膠州市已形成了鋼結構、食品加工、香辛料、帽飾、鍛壓機械、節能環保六大地標產業,其工業企業產值之和占全膠州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一半,可謂是膠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在時代發展洪流中,這些傳統優勢產業也面臨利潤率低、生產效率低、上下游鏈接松散、關鍵技術依賴進口等不同類型的問題。
為幫助地標產業破除“成長的煩惱”,膠州市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開展六大地標產業“聚優培強、破局成勢”攻堅行動,提升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助推地區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驅動
膠州市是中國鋼結構產業引領者,年產量為400多萬噸,其中電力鐵塔鋼結構為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是行業細分領域中的塔桅類鋼結構全國第二大規模生產基地。但近年來,行業企業愈發感覺到發展瓶頸的束縛。
膠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于波介紹,膠東半島初步形成了鋼結構生產—供應—消費完整的產業軸線,但也存在配套產業與鋼結構主業發展不協調,上下游與精深加工產業連接松散,相關貿易、加工、循環物資、物流等供應鏈服務產業不發達、成本高等問題,供應鏈環節亟需進一步提質升級。
而要系統性解決這些問題,幫助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被視為重要抓手。為此,膠州市正通過政府引導、平臺公司參與、頭部企業引領、社會資本接入的方式,著手打造“鋼剛好”產業互聯網平臺,目標是用3至5年時間,營收超100億元、交易規模超600億元,加工能力超300萬噸。
平臺包含工賦上合鋼結構產業云腦、鋼結構智能制造共享中心、裝配式鋼結構研發智造中心三大功能,構建轄區鋼結構行業新的采銷場景、運維場景、生產場景。“有了這個平臺,便意味著企業決策的很多環節有了科學的數據支撐,對提高資金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青島匯金通電力設備信息化技術負責人劉凱向記者介紹,電力鋼結構企業為了快速交貨,需拿出相當比例資金用于鋼鐵原料的存貨,但由于市場無法預估,有些低效存貨可能放3年也用不上。“如果存貨放置時間過長,導致原料生銹,那這批存貨就相當于浪費了”。
劉凱介紹,有了產業互聯網平臺助力,不同類型的鋼結構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可以共享常備庫存,減少單個企業的存貨量。此外,加入“鋼剛好”平臺的企業,還能共享鋼板切割機等利用率較低但必不可少的設備,提升資金利用率。
正在積極推進數字變革的還有膠州的制帽產業。
攝像對比、機械手抓取、重疊放置、單雙針縫合、自動化刺繡……隨著一排排機械臂在操作臺上上下翻飛,制帽工廠留給常人的傳統印象被徹底打破,而這便是青島前豐國際帽藝股份有限公司持續數年、投資近億元研發成功的全球首條縫制機器人流水線。
在青島前豐國際帽藝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生產車間,實現了制帽行業全流程自動化全覆蓋。李柯 攝
“這套生產線實現了制帽行業全流程自動化全覆蓋,生產效率提升了100%,人工費用降低了50%,整個生產周期降低了28%,以前1個人只能操作1臺機器,現在1個人可以操作6臺機器,前豐制帽也憑借該設備體系成為全球一流的帽子生產商。”前豐制帽總經理王愛美自豪地說,前豐制帽已經成長為年生產2000萬頂、產值超4億元的行業巨頭,作為NEWERA、CONCEPTONE、GAP等知名企業的供應商,企業產品覆蓋各類運動帽、時裝帽等1000余個系列品種,行業內市場占有率穩居全球第二、全國第一。
膠州市科工信局工作人員表示,膠州市將輸出前豐制帽等行業頭部企業先進模式,鼓勵企業依托平臺深入供應鏈環節,實現訂單共享、設計共享、集采集銷、精準營銷,帶動更多制帽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引入頂尖“外腦”
模鍛裝備和食品加工也是膠州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兩大產業先后打造專業研發機構,匯聚國內外行業領域頂尖專家,為產業突破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模鍛裝備領域,籌備多年的中鍛智能裝備設計院于去年正式啟用。該設計院是由中國鍛壓協會牽頭,青島宏達鍛壓機械有限公司主導,聯合企業、大學、院所等共同成立的研發平臺,匯聚來自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鍛壓行業知名專家。
“模鍛裝備通俗的理解就是‘打鐵的’,我們設計一套能盛放鍛件的模具,通過設備加力,讓鍛件在里面成型。”中鍛智能裝備設計院院長朱元勝介紹,隨著國內汽車、船舶、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醫療器械等高技術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鍛件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連接兩節車廂的鉤尾框為例,隨著我國高鐵產業發展,火車速度越來越快、載重越來越大,原來使用鑄造工藝打造的鉤尾框就必須換成性能更強的鍛造工藝,這時就要用到鍛造設備,否則會影響整體產業自主化進展。”朱元勝說。
而建設中鍛智能裝備設計院的目標,便是專門為鍛造行業提供技術服務及支持、自動化生產線整體解決方案,同時設計院還擔負著為行業提供人才培訓平臺的使命。通過中鍛智能裝備設計院的技術助力,膠州模鍛裝備產業領軍企業宏達鍛壓接連取得多項重要的技術突破。例如,該公司設計研發的最大打擊力16000噸的萬噸重型數控電動螺旋壓力機,作為國內首臺(套)萬噸級重型數控電動螺旋壓力機,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填補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空白。
膠州市百億級糧油產業的打造進程也在加速。今年7月,胡姬花全球花生研究院在膠州成立,研究院攜手來自中國、印度、塞內加爾、阿根廷等全球花生核心主產區的院士、專家,將圍繞育種、種植、加工等關鍵環節展開深入研究,保障花生種質的安全與品質,以科技創新推動中國花生油產業升級。
助力市場開拓
地區的產業競爭力有兩大影響因素,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市場規模。在推進產業向價值鏈兩端攀升的同時,膠州市借助上合示范區核心區優勢,推進優勢產業開拓海外市場。
膠州是全國最大的辣椒出口集散地和重要辣椒育種基地,辣椒進出口加工貿易額約占全國的70%以上。“目前膠州香辛料加工行業處于標準建設期及規模集聚期,亟須以標準化、規模化推動產業向規范化、國際化轉型。”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7月,位于膠州市的上合國際綠色農產品博覽交易中心一期投入運營,飽和性引入了百余家辣椒上下游企業。作為全國首個獲批的國家級香辛料省部共建市場,這里將打造千億級香辛料產業平臺。
為何要搭建這樣一個平臺?青島市辣椒產業商會會長王勇表示,在國際貿易領域,同一農產品在不同地區市場存在諸多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方面的差異。“如日本的辣椒產品標準就多達326項,要滿足各國的出口要求,必須從種植環節入手。”該交易中心通過聯動海關,引入國際性檢測機構等,能夠幫助全國性香辛料企業及時掌握不同國家的標準要求,破解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技術難題。除了具備全國性的辣椒交易功能,上合國際綠色農產品博覽交易中心還將拓展芝麻、胡椒、八角等更多香辛料品類交易。
在節能環保設備產業方面,膠州市以達能環保、德固特2家龍頭企業為引領,升級現有電力、熱力節能環保設備集成水平,拓展造紙、垃圾處理等不同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同時,支持企業組團拓展海外市場,加強與國內外電力總承包商合作,提供節能環保處理系統成套設備。(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