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4-10-28 09:56:10
原標題:濟南的峨嵋山
來源:山東教育報
原標題:濟南的峨嵋山
來源:山東教育報
當聽朋友說濟南西部有座峨嵋山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四川的峨眉山,實在不知道濟南西部還有這樣一座同名的山。懷著好奇的心情,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我與朋友同游濟南峨嵋山。
對這座峨嵋山,很多濟南人都不知道,我就是其中之一。順著導航定位前行,來到醫學大道與煙臺路交叉口南側大約300米,我們看見一條向西的路。在路邊一個蘆花雞籠子旁,我們遇到一位和善的老大爺在墻根曬太陽。于是,我向老大爺打聽上山的路,大爺說:“什么地方都可以上山,走南面的碧霞元君祠才是正道,可從東路下山。”和老大爺聊峨嵋山的事,老大爺說:“聽祖上說,原來山上寺廟供奉的是觀音菩薩佛像等,后來供奉的還有泰山老奶奶像,廟宇香火非常旺盛,廟會時非常熱鬧。山上的寺廟、道觀都是在原址遺留古墻根基上,近三四年建造修繕的……”將隨身所帶水果送給老大爺幾個以表感謝后,我們信步繼續前行。
走了幾分鐘,看到遠處一處長長的高臺階。走到高臺階上,我們才發現原來是到了碧霞祠的門口。遠遠看到祠內白墻灰瓦,樹木蔥蘢,門前的臺階寬闊、干凈、整潔,遺憾的是大門關著,不知因何原因未開放。后沿毛石砌筑的臺階棧道繼續前行,山體坡度很小,走起來較舒適。雖然已至深秋,但是松柏翠綠,黃櫨、楓樹、紫葉李、連翹等灌木點綴道路兩旁,煞是好看。信步繼續前行,不遠就到了山體的制高點平臺處,見一古典園林式四角觀景亭位于平臺西側,亭旁金黃色的楓葉與亭欄外的紅葉呼應,感覺意境很美。在此小憩,微風初涼,登高望遠,身心舒暢。向西望去,遠見藍石大溪地等清晰可辨,山頂平臺東面則有一花崗石圍欄圍起的供人們休閑的活動平臺。在此往東、往北望去,濟南國際醫學中心拔地而起;向東眺望遠方,濟南圖書館、美術館以及群眾藝術館、省會大劇院隱約可見。山頂矗立著信號塔,還有供人們休息、被綠植覆蓋的石凳長廊,山頭東側的平地修建了一方冬青花壇,松柏環繞,碧霞祠北端的圍墻與花壇幾乎持平。站在花壇前,可以俯瞰碧霞祠的全貌,古樸、典雅的建筑群一覽無余。
坐在觀景亭下小憩,我查閱有關濟南峨嵋山的資料得知,它位于槐蔭區京滬高速以西、經十路以北、大金莊西側、宋莊立交橋以北大約一公里處。與四川峨眉山不同的是,這座峨嵋山是只有不足70米高的一個山丘,東西狹長,脊背曲折,猶如古人習字時的筆架,故當地人也稱其為“筆架山”。此峨嵋山遠比不上四川名山峨眉山,但二者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有悠久的歷史。
2022年3月24日,有一家媒體報道:峨嵋山上有一處現存的難得的清代寺觀建筑群,時光荏苒,但玲瓏的殿堂、典雅的彩繪依然清晰可見,只是年數長久,有的僅保留了根基殘壁。文章中記載有兩副對聯,一副刻于峨嵋山鐘亭北側立柱上,“鐘聲傳三千界內,法雨揚萬億國中”,另一副則刻在東殿墻中,“面山枕水開仙境,緯地經天發圣文”。經有關人員考證,此建筑群最初為佛教寺院,后來逐漸添建了道教建筑,也發現殿內曾供奉觀音菩薩像、泰山老奶奶像。而兩副對聯分別是佛家、道家的宗教旨意。看到這里,想想臨上山時和路旁老大爺說的話,山上過去廟會時香火不斷,拜佛誦經的、聽道的,人來人往,此時似乎得到了驗證。2013年12月20日,“峨嵋山古建筑群”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2018年開始,峨嵋山及其古建筑開始進行建造修繕。歷經幾次修繕改造提升,默默無聞的濟南峨嵋山被改造為一座山體健步公園,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的新去處,讓人們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中尋到一處幽靜的休閑寶地。同時也為人們保留下一處難得的歷史建筑群,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記憶。
此時,只見遠處的夕陽已現出橘紅色的光芒,聞著草木的香氣。伴著搖曳的樹木沙沙聲,我隨手拍下峨嵋山上夕陽西下的美景,沿著東路石階棧道下山了。
不知不覺,我們已到山下。我和好友相約,下次等碧霞祠開放時,再來拜訪參觀,再來欣賞“筆架煙雨”“松林霽雪”的美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