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4-10-28 09:47:10
原標題:補充工傷保險+傷養服務 青島實施新型工傷保障制度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補充工傷保險+傷養服務 青島實施新型工傷保障制度
來源:青島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并提出“發揮各類商業保險補充保障作用”“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等要求。
如果說工傷預防是預防工傷事故發生、保障職工生命健康、促進企業安全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先手棋”,那么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則為工傷職工及其家屬撐起“保障傘”。
近日,在城陽區圣林源醫院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匯報演出。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慷慨激昂、情感充沛的演唱,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掌聲。很難想象,眼前這群充滿激情、興致昂揚的合唱團歌手,是正在該醫院住院的一至四級工傷失能職工。
董志(化名)是這次匯報演出的參演歌手之一。17年前,因工傷意外高位截癱,董志被認定為工傷1級,完全生活自理障礙。發生事故后,董志便一直由愛人在家照料,但因家中的照顧能力和自主活動能力有限,沒有機會進行長期的康復訓練,董志常年只能在家中的床上躺著,肌力退化嚴重、身體僵直、自理能力基本喪失。“我就想能有機會出門,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家的16年間,“走出門”成為董志簡單卻又難以實現的愿望。
董志的愿望,并不是個例。“前期,我們對全市1200名一至四級工傷人員家庭進行了入戶走訪,發現該群體游離于醫保部門的長期護理保險、民政部門的殘疾人入住養老機構補助等保障政策之外,面臨著住院難、保障水平低、家庭經濟負擔重、生活質量差等問題,多數家庭主要依靠親人照顧,但這種照顧隨著時間的推移,愈顯乏力。” 青島市社會保險事業中心工傷和失業待遇處處長劉振宇介紹。
為了更好地解決工傷職工及其家屬的急難愁盼,進一步完善包括工傷預防、工傷補償和工傷康復“三位一體”工傷保險制度,2023年,青島在全國率先試行補充工傷保險與傷養服務相結合的新型工傷保障制度,創新引入商業保險作為工傷保險的有益補充,發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資源,探索解決擺在工傷失能人員和照料者面前的資金、照料和康養難題。
為給失能人員提供更好地看護、康養環境,青島市基本工傷補充保險專門選取了4家具備工傷、養老和醫保資格的醫療機構。以圣林源老年醫院為例,該醫院利用二級專科醫院的醫療服務與養老照護優勢,至今已為50余名工傷重癥失能職工提供了集工傷治療、工傷康復、生活照護等項目為一體的全方位、多角度、綜合性傷養服務。
“這種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發展的良好格局,不僅解決了需要長期護理的工傷重癥家庭的后顧之憂,還給他們的生活重燃了希望。”劉振宇介紹說。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80名傷重癥失能職工接受傷養服務,極大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為他們點燃了希望之燈,在全國樹立了工傷社會化服務的標桿。
據了解,長期以來,職工工傷后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領取待遇,除工傷基金支付部分待遇外,用人單位仍需負擔其他費用,存在保障方式單一、參保企業負擔重、新職業保障不足、工傷失能人員生活質量差等問題。
青島新型工傷保障制度試行后,將補充工傷保險與基本工傷保險、基本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有機銜接,為工傷失能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避免了傷者和家屬的奔波之苦。同時,引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共同參與傷養服務項目的保障實施,對工傷重癥失能職工的日常照護服務給予大力支持。在費用負擔上形成工傷基金、商保公司、工傷職工三方分擔機制,治療康復所發生的費用,符合工傷保險“三個目錄”和康復項目范圍內的,由工傷基金據實限額支付。養老照護所發生的費用,根據工傷失能人員生活護理依賴等級由個人承擔,按照指導價實行限額結算,防止傷養服務機構過度照護。個人承擔的養老照護費用再由商業保險公司給予適當補貼,減輕了患者沉重經濟負擔和照護負擔。
這一新型工傷保障制度也真切地給工傷失能職工們生活帶來了極大地改善。
董志來到傷養機構后,經過一個多月的康復治療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復訓練,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現在已經能夠獨立使用輪椅。在醫生和護理員的陪伴下,董志近17年來第一次坐著輪椅來到戶外。
“為了更好地服務工傷失能職工,我們也將持續提升醫療保障和專業服務能力,滿足工傷傷養職工多樣化的診療需求的同時,不斷豐富心理及文化娛樂服務,力求幫助工傷傷養職工‘減輕痛苦、解放家庭、提升生活質量’。” 圣林源醫院負責人王茂林表示。(苗潔)(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