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4-01-18 09:13:01
原標題:“一把手”談人才 | 萊山區:深化校地合作 強化人才集聚 以智力資源集聚優勢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源:膠東在線
原標題:“一把手”談人才 | 萊山區:深化校地合作 強化人才集聚 以智力資源集聚優勢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源:膠東在線
萊山區委書記 羅建
人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核心要素。萊山區作為全市擁有高校院所最多的城區,是聚集高端研發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主陣地,萊山區將以打造煙臺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人才蓄水池”為目標,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探索搭建校地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體”,加快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營造良好的校地合作氛圍,努力實現高校院所與地方經濟社會同步快速高質量發展。
強化“人才高地”建設,開辟校地合作全新路徑。一是強化制度保障。緊盯地方發展需求,推動校地深度融合,出臺《關于建立萊山區校地合作共建制度的通知》《萊山區加強與轄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人才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強化制度保障,成立萊山區校地合作共建領導小組,每年至少召開1次“校地合作共建制度聯席會議”,確保年內到駐區高校對接走訪2次以上,梳理合作中運行機制、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和推進駐區高校服務地方、校地合作共建的重大課題和項目實施,定期組織駐區高校科研成果推介和人才招引等活動,全力推進校地合作取得新成果。二是共引共育人才。緊緊聚焦校地人才價值最大化,積極引導駐區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通過兼職方式與區內企業進行項目合作,年內爭取合作項目達到10個以上,依托項目聯合申報省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進一步擴大人才申報范圍,提高入選成功率,力爭年內入選兼職類市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人選2人以上。鼓勵區內企業參與駐區高校院所學科專業建設和科研項目研究,將駐區高校院所和地方在平臺、資源等方面的雙重優勢進行疊加,加快形成人才引進的強大吸引力。三是搭建對接橋梁。始終堅持人才引領“四鏈”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校地產學研合作,暢通對接渠道,年內舉辦駐煙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產學研合作對接會、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嘉年華”“百名專家教授聯百企”等活動5場次以上,促進駐區高校院所與政府、企業深入交流溝通合作。四是互促成果轉化。鼓勵高校院所科研項目轉化落地,組織高校專家學者參加“中國·煙臺海內外精英創業大賽”“科技創新 勇創未來”等創業大賽,選擇與我區優勢產業匹配度高的科研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對入選我區創業大賽一等獎的項目給予1萬元創業補貼,對入選市級以上創業大賽并成功在我區轉化的給予5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加快推進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年內爭取落地2個以上創業項目,把高校院所豐富的人才智力成果轉化為我區發展的強大優勢。
加大“資源集成”供給,營造校地合作最佳生態。一是完善政策環境。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深入落實“萊山英才計劃”,針對駐煙高校專家、學生,實施“金融賦能”“青苗助長”“攬才優選”“優創賦能”“樂享萊山”“定制服務”等普惠性支持政策,真金白銀吸納各類高校人才,對留萊學子給予最高3000元一次性留萊補貼,對在我區創業的高校高層次人才,最多給予每人1000萬元的“人才貸”貸款金額,并提供風險補償。二是優化留萊舉措。加大服務在校生適崗實訓和志愿活動支持力度,開展“駐區高校學子名企行”“創新創業大賽”“直播帶崗云聘會”等人才活動,每年為駐煙高校院所提供就業見習崗位不少于500個,建立見習基地4家以上,提供實習實訓企業不少于20家,組織實訓人數不少于400人次,志愿服務不少于200次,實現畢業生與企業的無縫連接,年內引進不少于1500名駐煙高校學子到轄區企事業單位工作,促進轄區高校留萊人數實現新突破。三是設立創業專區。助力推動駐區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以對外轉讓、合作轉讓、自主創業等形式,將科研技術轉移給創新企業進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萊山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萊山區創新創業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創業園萊山分園等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作用,設立“人才創業專區”,為有意留萊發展創業的師生提供免費項目孵化場所、相關政策解讀及創業實踐指導,減少創業的后顧之憂。四是提升服務效能。全面落實好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將駐區高校院所與我區企業兼職合作的高層次人才納入服務范圍,切實開展“一對一”聯絡專項行動。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健康顧問機制,組織實施高層次人才體檢工作,協助解決好人才關注的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問題,持續擴大“菁聚萊山”高層次人才服務聯盟范圍,不斷優化提升人才服務內容。結合青年人才需求,在高校周圍布局建設不少于1處人才社區、不少于1處“青年會客廳”和不少于1處人才公園,著力提升城市的“青合力”。
締結“雙向奔赴”友誼,打造校地合作標桿典范。一是共享人才智力資源。在駐區高校院所全職工作的高層次人才,采取掛職鍛煉、兼職服務、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形式,作為“科創顧問”“產業教授”等身份到轄區企業工作,在區內企業全職工作的高層次人才,作為“客座教授”“創業導師”等身份兼職到駐區高校院所工作,爭取年內互派人數達到30人以上,實現人才“落戶一方,雙邊共享”。二是共解科研技術難題。充分發揮駐煙高校院所優質師資資源和人才集聚優勢,深入實施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構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協同創新機制,按照“突出重點產業、聚焦急需緊缺”的原則,有計劃地組織高校專家深入企業“把脈會診”,力爭年內攻克技術難題達到20個以上,助力企業轉型升級、突破難關。年內爭取培育認定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等人才平臺2家以上,爭取培育認定專精特新企業20家以上,培育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2家以上,加快構建高能級人才平臺矩陣,為高校人才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一流條件,推動地方產業鏈與高校創新鏈精準對接,加快構建人才創新強磁場。三是共建創新發展平臺。聚焦優勢產業和特色學科,組織區內有較強科研能力和需求的企業與駐區高校院所共建集實踐教學、人才引育、科研應用于一體的創新平臺,共同申報科研課題,擇機共建成果轉化基地和實訓實習基地,加快研究生專業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和職業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等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持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四是共用科研設施資源。積極搭建駐區高校和企業開展各類科技開放合作交流橋梁,著力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大科學裝置、算力設備等校企雙方開放共享,破除稀缺資源壟斷,讓科研人員能夠找得著、用得上最先進最高端的科研儀器,盡快將科研思路轉化為科研行動,進而形成科研成果,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通過共用科研資源的供給模式,不斷降低研發成本,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