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3-12-19 12:17:12
原標題:山東首個“萬元戶”家庭的致富記憶
來源:舜網
原標題:山東首個“萬元戶”家庭的致富記憶
來源:舜網
趙光澤擦拭老式自行車
踏入趙光澤家的院子,一輛老式自行車停靠在葡萄架下,這是當年父親趙汝蘭帶領全家成為“萬元戶”后添置的。“萬元戶”是改革開放之后出現的新名詞,1980年11月,新華社報道了臨清縣八岔路公社(現為臨清市八岔路鎮)趙塔頭村趙汝蘭一家,種棉花純收入過萬元的消息。這是媒體首次報道山東“萬元戶”的消息,趙汝蘭也成了山東首位見諸報端的“萬元戶”。
這則報道先后被國內外51家新聞媒體采用,自此,“萬元戶”一詞開始流行,一度成為一個時代的致富夢想。
如今,一萬元的價值不可同日而語,“萬元戶”也早已從流行詞變成歷史的印記。今年12月,濟南時報·新黃河記者再次來到山東臨清市趙塔頭村,趙汝蘭老人已于2005年去世,長子趙光澤也年逾七十,回憶起那段激情奮斗的歲月,他內心依然澎湃。
見證歷史的舊照片
趙光澤家前院的老房子是成為“萬元戶”之后蓋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的房梁、磚石、櫥柜依然在正常使用,“一晃40多年過去了,這間屋、這個院子保留著很多當時的記憶。”趙光澤從櫥子里翻出來幾張放大版的舊照片,正是當年首個見諸報端的“萬元戶”報道當中的內容。
1980年11月17日,新華社報道了趙汝蘭一家種棉花由窮變富、純收入10239元的消息,隨著該報道先后被國內外眾多新聞媒體采用,“萬元戶”一詞也隨之流行起來。趙光澤是趙汝蘭的長子,那時他只有28歲,父親是家里的頂梁柱。“那時候的豬肉只要6毛錢一斤,年收入1萬元真是想也不敢想的。”趙光澤回憶,當時記者幫著算出來自家的收入之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核算了好幾遍才報上一個保守的數字,父親甚至都“害怕”被人問起。
“改革開放之前,農民在生產隊靠掙工分吃飯,有很長一段時間大家種玉米、小麥糧食作物,產量低、價格低,不少人吃不飽。后來開始鼓勵種棉花,臨清就有了棉花研究所。”趙光澤回憶,1979年,趙塔頭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們的生產積極性變得空前高漲,恰逢“魯棉一號”良種大面積推廣,棉花產量也高,“村里人人都種,棉花垛堆得比屋子還大。”成為“萬元戶”之后,家中先后添置了5輛自行車、3臺縫紉機、2塊手表、1臺座鐘和2部收音機,還蓋了新房。
冬日的陽光又冷又明亮,趙光澤回憶起當年的勞作場景歷歷在目,“收花的時候要彎著腰一朵一朵采,130多朵棉花差不多才一斤。以前集體掙工分的時候,干多干少都差不多。包產到戶之后,種植成了自己的事,全家10口人從早到晚待在地里干,快的時候一天就能收上幾十上百斤。”棉花收上來之后要賣給國家,棉花收購站是八岔路最熱鬧的地方,“拉著地板車去排隊賣棉花,人多得都擠不進去門,我在那里排過兩天兩夜的隊。”
趙光澤說,農村土地改革后,自己的小家庭通過種棉花“翻身”了,“從那之后就吃喝不愁了,再也沒餓過肚子。種完棉花想再發展,全家又開始養羊、賣羊毛。后來我想出去闖蕩闖蕩,開過大車賣過煤炭,也掙到錢了。”兄弟四個各自奮斗,老二做起了軸承生意,老三擴大種植,開始種西瓜、養殖豬羊等,老四則做起了拖拉機等農村機械,“都沒閑著,人不能懶,勤快才能致富。”
趙塔頭村村貌
“老支書”的筆記本
趙光澤年輕時是生產隊的小組長,后來擔任村里民兵連的連長,1990年開始,他在趙塔頭村和八岔路鎮的其他村子里擔任村干部,后來回到趙塔頭村擔任村支書,一直到今天,年逾古稀的他是臨清市年齡最大、在村委會工作時間最長的村干部。
趙光澤有一個筆記本,記錄著他從人民公社時期開始的工作筆記,從最早的“按‘人六勞四’分糧”,到1983年的“按人分地”,再到1990年之后“規劃承包戶”“全村收支情況”,舊紙張記錄的一筆一畫,見證著農村發展的歷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以來,農業生產責任制由聯產到組、聯產到勞,到包產到戶、大包干,不斷深化、不斷完善。
“當村干部之前在外面跑,是想著怎么養活自己的小家。進入大隊之后,就要考慮怎么帶領整個村致富。”而發展的道路并不一帆風順,趙塔頭村曾換過三任書記,嘗試發展紡織、刺繡、蔬菜大棚等,但都因不同原因失敗了。2011年,趙光澤回到趙塔頭村任村支書,結合實際情況,他鼓勵村民外出務工,“現在種糧都機械化了,村里用不著這么多勞動力,找門路讓老百姓掙到錢,才是實實在在的道理。”目前,趙塔頭村全村230余戶,有160多戶通過打工在外面買了樓房,村民收入大大提升。2019年,許俊英將老房子推倒,花十余萬元重新建起了漂亮的新房,“我們兩口子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結婚、蓋房子的錢都是靠務工攢下的。”
流轉來的土地上建起了蔬菜大棚,承包給了外來的租戶,也讓村里的貧困戶受益。“以前是11個大棚,現在是8個,都是我承包的。”來自莘縣的王吉川種蔬菜20余年,已經在趙塔頭村租賃了5年大棚,“這邊水利、土質都挺好,在這里投資小一些,也更好掌握。”
在鎮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趙塔頭村里修建了柏油路,村內4個主街全部硬化,實施了自來水改造工程,村民吃上了“放心水”;2017年,村委會大院安裝了40萬元的光伏發電項目,并入國家電網,每天穩定收益200元。2019年、2020年,趙塔頭村村集體收入分別達到了10萬元和13萬元。現在,村里還實施了鄉村文明建設行動,57個胡同全部硬化,在道路兩側新設石花欄,栽植了海棠、紫葉李等觀賞植物500余棵,大大改善了村莊環境。
電商“快車”拓寬致富路
趙光澤一家見證了中國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國農村的變化,“萬元戶”一詞見證了時代劇變,見證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發展之路。如今,八岔路鎮延續了大膽探索、敢闖敢干的精神,在新時代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產業振興。
趙塔頭村的脫貧戶趙桂明利用自家小院空地發展果蔬立體化種植,年增加收入1萬余元。這是八岔路鎮發展“庭院經濟”的一個縮影,庭院經濟以其經營靈活、管理方便、投資少、成本低、效益高的特點和優勢,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據了解,全鎮還利用農家閑置庭院,打造了養生學堂、巧姐工坊等特色庭院。截至目前,臨清全市已發展庭院經濟示范戶278戶,建設家庭養殖園、家庭作坊、家庭菜園等3007處。
此外,八岔路鎮明確自身定位,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民+電商+產業”模式,發展土地托管服務,引導村民進行土地流轉,集中種植地瓜等農產品,大力發展電商產業,誕生了中國首批淘寶村。“煙薯25號每天能賣出幾百單。”八岔路鎮前常二莊村村民董慶威介紹,鎮里沙土地種植出來的瓜果特別香甜。
據介紹,八岔路鎮的電商產業年網絡交易額突破5000萬元,探索出了一條以鎮域電商產業助推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自2022年以來,累計開展不同層次的電商培訓班11期,培訓800余人次。目前,該鎮電商直播從業者400余人,以蜜薯為主的農產品銷售量長期在天貓等平臺位于前列。
原標題:“包產到戶”鼓起腰包 “萬元戶”一度成流行詞 山東首個“萬元戶”家庭的致富記憶
作者:李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