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23-10-14 17:04:10
原標題:膠澳總兵衙門 青島建置元年
來源:青島早報
原標題:膠澳總兵衙門 青島建置元年
來源:青島早報
青島的美麗,得天獨厚,山海形勝,驚世駭俗。青島之美,拜膠州灣與嶗山所賜。膠州灣至嶗山的海岸線,蜿蜒百里,曲折逶迤,沙細浪緩,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是造物主的慷慨饋贈,是中國最美海岸線之一。開埠之初,青島教育家劉銓法曾以地質地貌論青島之特色:“長白山脈自遼東蜿蜒西南而赴海,斷續為大欽、砣磯、高山、長山諸島。入山東境為成山,再西為嶗山。嶗山主峰東南濱海,其麓四達,復嶂疊嶺而磅礴旋下,下臨巨浸,形周如環,所謂膠州灣是也。”
如今,“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已經成為青島最經典的形象描述和最佳城市推介用語,也是青島人的自豪與驕傲。
其實,青島作為一個現代城市的歷史并不久遠,一百三十多年。許多人不贊同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在“青島”之前的數千年間,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青島是幸運的。它有一個準確的起始坐標:1891年6月14日。這一天,光緒皇帝批復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奏折,決定在膠州設立總兵衙門。這一天,是青島建置的開始。
在現代城市中,鮮有像青島這樣清晰地記得自己呱呱墜地、蹣跚起步、迅速成長繼而健步疾走的整個歷史過程的。
1875年,李鴻章經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懿旨批準,領銜籌建北洋水師。經過十幾年篳路藍縷、夙興夜寐的艱苦努力,北洋水師雛形顯現。
李鴻章萬萬沒有想到,在北洋水師建設的關鍵時刻,各種反對意見竟洶涌而至。二品大臣、駐德國公使許景澄、陜西道監察御史朱一新高度評價了膠州灣的戰略地位之后,又直斥了李鴻章在旅順口建立北洋水師的種種弊端。關于北洋水師選址問題的反對意見不能不令李鴻章有所忌憚,他擺出了一副“從善如流”的樣子,將北洋水師總部設在了威海劉公島上,將水師的十幾艘戰艦分泊于旅順口和劉公島兩地。
1891年初夏,北洋水師成軍已三年,李鴻章想搞一次大規模的海上校閱,以張聲勢,以振軍威。光緒皇帝很快批準了李鴻章的請示,命山東巡撫張曜與李鴻章一同會校北洋水師。5月23日,李鴻章率一干大員,由大沽口乘船出海。心情大好、興致極高的李鴻章此時身處旅順口內,驀然想起了五年前許景澄、朱一新的奏折和條陳。他決定借這次海上校閱的機會,親赴膠州灣實地考察,一探究竟。
6月5日,李鴻章與張曜一同乘艦南下,出渤海灣,繞成山頭,直奔膠州灣而去。李鴻章邊行邊看,仔細觀察。他發現,“輪船進口,系向西行,青島在北,陳家島在南,相距六里。既進口,轉向北行,坦島在東,黃島在西,相距七里。澳內周圍百余里,可泊大隊兵艦。口門系屬灣形,從東至北,環山蔽海,形勝天成,實為旅順、威海以南一大要隘”。
幾天后,李鴻章與張曜一同上奏光緒皇帝:“現與臣曜籌計再四,擬將煙臺、膠州口炮臺擇定基址,酌量建筑。所需經費,擬請將山東海防捐截留,作為建筑炮臺之費,雖數目極微,尚可分年興辦。……所需布扎營隊,擬就山東現有各營抽拔。毋容添募,以節經費。”李鴻章在奏折中還向光緒皇帝表達了他對沿海防御的深深牽掛與擔憂:“北洋為京畿門戶,海防一日不密,臣心一日不安。”
光緒皇帝于6月14日批復了李鴻章所請。煙臺已有清兵駐扎,且早已開埠,人口稠密,選址添筑炮臺即可復命交旨。膠州灣炮臺可就棘手多了。這里是一片丘陵地帶,土地貧瘠,收獲不豐,村民們漁耕并舉,勉強度日。最難辦的是,這里地處偏僻,久疏開發,幾近不毛之地,一切幾乎從零開始。軍機處會商決定,設立膠澳總兵衙門,讓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四營清兵駐扎膠州灣一帶,擇地建設總兵衙門及各隊營地,并在沿海構筑炮臺,以御外敵。
1891年6月14日,膠州灣灣口一帶就這樣走到了中國近代史的前臺。
節選自《青島文化地圖》
青島市民政局 主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