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06-27 09:58:06
原標題:高考報志愿,我終于跟當時的自己和解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高考報志愿,我終于跟當時的自己和解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記者 袁秀月)隨著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布,接下來,是考生們為自己的未來選擇的時候。最近“考研名師”張雪峰引發的“學新聞是否有前景”論戰,也讓高考志愿填報引起熱議。
選什么專業、哪個學校、哪個城市,高考志愿的排列組合是考生們的另一套人生答卷。中新網記者采訪了幾位曾經的考生,他們來自不同年齡和專業。有的人敢于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有的人陰差陽錯進入一個完全不喜歡的專業,有的人到中年才終于和高考和解……
在志愿填報的分岔路口,是對于現實和理想的考量與平衡,其中還不乏運氣、報考技巧等的影響。在此之中,有圓夢的喜悅,也有失敗的遺憾。有人堅持著最初的方向,也有人出發去人生的下一站。
湖南2023年高考落幕,考生考場外慶祝。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以下是采訪摘錄:
30年后,我撿起了18歲時的愛好
潘一擲,48歲,作家
我是1993年考大學,到現在已經有30年了。當年報志愿時,我跟家里產生了很大矛盾,根源就在于學文還是學理。
其實我是一個文科苗子,可惜所念的廠礦中學條件有限,只有理科班沒有文科班。此外,我媽媽也不贊成我學文科,即便她是一名語文老師,依然認為當杜甫不如當愛迪生,“當愛迪生可以發明電燈照亮全人類,于人于己更實用。”
就這樣,我在理科班“混”到了畢業,數學也沒學明白,高考成績全靠其他科目拉上來。選報志愿時,父母很想讓我選西安公路學院的道橋設計專業。但我哥哥比較了解我,說弟弟的數學太差了,可千萬別畢不了業,到時丟臉就丟大了。于是我們又重新在理科專業里篩選了一遍,選擇不太需要數學的醫學院。按照我哥哥的話說,手術不需要數學公式,開藥也不需要開方。
就這樣,我稀里糊涂地就去學了醫。大一有半學期的高等數學,結果不出所料,我考試沒及格,頭一科就栽了進去。好在后來的幾十個科目沒什么公式,我總算順利畢業。由于是妥協選擇的專業,自己不太喜歡,畢業后我沒去醫院上班,而是去醫療公司工作了近二十多年。回想自己為公司做出的最長遠貢獻,可能就是創意了好多新產品的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幾十年來,我枕畔一直放著文史雜書,睡前總是要翻一翻。人到中年又開始寫書寫劇本,回歸到了18歲時的愛好,就像是一個大半徑的輪回。很多人知道職業定位要看三方面:你喜歡的,你擅長的和社會所認可的,三個圈彼此重疊,中間交集是最佳平衡點。我只是用我自己的故事說明,這三個因素的權重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雖然“月亮與六便士”永遠沒有對錯之分,但有些擅長和愛好會跟隨你一生。
圖源受訪者
38歲我終于跟高考和解了
38歲,阿夏,公司職員
我今年38歲,來自農村,專科畢業。家境一般,一般到什么程度呢,父母兩個人加起來一天就賺幾十塊。我父母念書不多,但他們從小就教育我要好好讀書,只有讀書才有機會過好日子。
高中三年我都很努力,但高三那會暴發了“非典”,關鍵時刻我發燒了。再加上家里的一些事情交織在一起,導致高考發揮失常。本來模擬考分數可以上一本,二本肯定沒問題,結果只考上了三本。
二本學費一年可能幾千元,三本要幾萬元。我知道家里的經濟條件不可能支持我去讀三本,所以我主動說去念專科。父母希望我復讀,老師也這么建議,但我覺得家里條件不好,還要妹妹要供,我應該趕緊出來找工作。所以我堅持要上專科,父母最終同意了。
爸爸又提出讓我念師范,我拒絕了。我的潛意識里一直排斥做老師,為此還跟家里大吵一架,爸爸一個暑假都沒理我。直到我要出發的前兩天,他開始給我準備上學的東西。為了省錢,我跟他們說我自己坐火車去學校。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硬座足足坐了32個小時。
資料圖。劉忠俊 攝
后來媽媽告訴我,我坐了32小時,她和爸爸也一夜沒合眼。爸爸一直對我自己去報道、念專科很自責,覺得自己沒能力讓我上本科。他還偷偷地翻填報志愿的書,看哪個三本最便宜,但看到最便宜的都要1萬塊,他嘆氣了。
大學三年我按部就班地過,拿過幾次獎學金。實習時班主任突然給我打電話,說我表現不錯,可以升本部學校的本科。一個班級就幾個名額,讓我好好考慮一下。我接到電話的時候真的超開心,覺得是老天爺在給我機會。但一想到讀本科就要再交2年學費,我就糾結了。父母是支持我繼續念的,媽媽說讓我不要擔心錢,他們會想辦法。但糾結一天后,我還是打給老師拒絕了。老師當時在電話里一直嘆氣,掛完電話我哭了好久好久。
打電話拒絕老師那刻起,我就下了決心:今后的目標就是努力工作賺錢,不去想學習的事情了。30歲前,我工作一直很拼命,為了更好的發展去了一線城市,后來有幸進入互聯網大廠,現在在一家傳統公司。
這些年,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工作后真的沒跟家里要過錢,父母也早把我當成家里的頂梁柱,什么事都會來問我意見。妹妹后來上大學,我送她去學校報道,給她買了電腦、手機,我當時沒有的通通補給她。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今年我終于沒再夢到重新參加高考了。我想我應該是從心里放下了這段執念,跟自己和解了。
圖為劉豐源與郭守敬望遠鏡。受訪者供圖
主動選擇一條更難的路,就要做好承擔壓力的準備
劉豐源,26歲,天體物理博士
高考是實現夢想的機會,甚至是那些最狂野的夢想,比如飛向宇宙。2016年,我報考了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當時南大天文專業只在山東招一個學生。
我高中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高中有奧林匹克競賽,參加競賽時會學一些大學低年級的教材,當時就了解到天體物理。南大天文系是國內高校中歷史最悠久、培養人才最多的天文學專業院系,所以高考報志愿時,我的首選就是南大天文專業。
其實我父母對于天文學是什么、未來干什么都不太清楚,但他們都比較開明,不會過多干預我的選擇。南大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是一起招生,兩三年后學生再選擇方向,是學天文學還是應用性更強的空間科學。對我們專業來說,多半都讀了研究生。我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讀的碩士,接下來要去愛丁堡大學讀博士,都是天體物理。
圖為劉豐源與上海天文臺的天馬射電望遠鏡。受訪者供圖
很多人對天文專業有誤解,覺得這個專業就是每天看星星,其實很多時間在寫代碼。科學是定量的,用眼睛看這種感性的做法已經遠遠不夠。現在的天文臺或觀測站都是機械自動控制,望遠鏡和計算機相連通,天文學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處理望遠鏡得到的數據,也有機會去野外觀測站觀測,但并不多。大部分的時間就像其他專業一樣,處理實驗數據,讀論文、寫論文。
這個過程其實并不浪漫,在很多人看來還有些枯燥。但我覺得,如果一個人選擇追求自己的理想,就要做好準備去承擔這個過程所帶來的壓力,你可能要犧牲比別人更多的東西才能得到同樣的回報,甚至更少一些,因為你主動地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
在我看來,如果你的夢想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學科,你要想清楚自己有沒有信心去面對這樣的難度,如果是肯定的回答,那就不要猶豫,不要被別人的說法動搖。如果你認為這個事情對你來說很有風險,或者你自己沒有信心,那就可能要采取保守點的措施。畢竟人生很長,大學只是其中的一小段。
而且在綜合性大學能接觸到不同專業,你有很多機會再去做選擇。比如說我有同學在做攝影,還有同學去進修心理學,也有去寫代碼,學哲學、歷史的,很多人做了專業之外自己感興趣的事。
圖為張亦言在新西蘭。受訪者供圖
一股腦全報法學后,大一我轉專業了
張亦言,24歲,新聞傳播碩士
回想起2017年報志愿,當時的我年少輕狂,不屑聽長輩們的建議,完全自己填志愿,系統截止前半小時才定好第一志愿。
文科生能選擇的專業,無外乎外語、法學、新傳、經管等等。上高中時,我就偏向法學,當時覺得法學是培養精英人才的,律師上班都是西裝革履。所以,當時我幾個平行志愿都報了法學。
但真正到了大學,我才發現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法學專業的特質跟我的性格特質不太符合。上了一年,我實在念不下去了,因為不太喜歡也學不好,壓力比較大,后來就轉到了廣播電視學專業。
很多人都說新聞無學,但這個專業給了我很大的包容度。新聞傳播的專業門類很多,實踐機會也很多,可以經常出去拍微電影、做小組作業。我選新聞傳播其實并不是因為新聞理想,而是喜歡內容創作,比如說做一些視頻,尤其喜歡跟大家一起頭腦風暴的那種感覺。我喜歡多變的東西,不太能接受必須朝著一條路走下去,這個專業給了我比較多的選擇,同時也教會了我批判能力、對信息的甄辨能力。
圖為張亦言在上課中。受訪者供圖
最近我也看到了關于新聞學的爭論,其實這也是選擇理想還是現實的問題。如果是全球經濟欣欣向榮,機會很多,我會鼓勵大家大膽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現在經濟下行情況下,我建議不要把沉沒成本堆得太高。報考志愿要遵從你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清楚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但是,就算你有目標,也不要太過美化你的目標,比如說當時我一股腦全報了法學,后面發現完全不適合,轉專業的成本還是挺大的。喜歡很重要,但是不是真的喜歡也很重要,不能僅靠表面的了解。
對于未來要做什么,我也一直在探索,現在發現做老師挺適合我的,我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現在在新西蘭的孔子學院做漢語助教。(應受訪者要求,部分人名為化名)(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