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2-09-09 17:20:09
原標題:鹽堿灘糧豐菜綠,國網濰坊供電公司服務濰坊鹽堿地高質量開發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鹽堿灘糧豐菜綠,國網濰坊供電公司服務濰坊鹽堿地高質量開發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以前這里是鹽堿地,但是現在電通水暢,地有勁兒了,種上了水稻、玉米,看現在這個長勢,今年一畝地收個一千五六百斤糧食沒問題。”9月2日,望著田間地頭即將成熟的作物,山東濰坊昌邑市柳疃鎮青阜村黨支部書記孫廣洲高興地說。
濰坊市北部瀕臨渤海灣,豐富的地下鹵水資源使這里成為全國重要的海鹽產地,但當地的農民卻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吃盡了鹽堿地的苦頭。如今走進濰坊北部的寒亭、壽光、昌邑等地,看到的卻是一番喜人的秋日豐收景象。
電足稻香,鹽堿地長出米糧倉
濰坊北部寒亭高里濕地,地勢低洼,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執政濰縣時,曾描述這兒每到雨季“七河交雜、一片汪洋”,莊稼年年歉收,一年一季的大豆時常顆粒不收。
十年九澇、因澇泛堿,年年以蓄淡壓堿、修洫畦田、挖條臺田為主要內容的洼改,成為解決當地老百姓“飯碗”問題的“永久課題”。
2018年,濰坊濱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開始探索改良鹽堿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路徑,開啟與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合作。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國網濰坊供電公司成立項目專班,上門問需,無縫對接,先導服務,專門對配電網覆蓋補強,投資600余萬元,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20.9千米,新增配電變壓器18臺,增加容量4100千伏安,項目未落地、線路臺區先就位,實現稻田發展到哪里、電力設備配套到哪里、供電服務跟蹤到哪里。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都離不開可靠電力加持。四年來,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多專業會商,超前研判,適當提升周邊電網的配套建設,先后配合項目需求敷設入地電纜8.6公里,遷改線路7條,106眼機井實現“井井通電”,配備新型電氣化設備和智能化改造,旱能澆、澇可排,節水節肥節省勞力,為海水稻增產豐收提供不竭動能。項目基地畝產連續三年從536公斤到625.3公斤,再到691.6公斤,連創新高。三產實現產值3.8億元,實現了鹽堿地里稻花香。
電送田間地頭,服務用情用心。國網濰坊供電公司還推行嵌入式服務,成立海水稻黨員服務隊,在種植區設立黨員責任區、示范崗,幫助排查用電安全隱患,滿足海水稻育苗、種植、生長、豐收全過程用電需求。
“得益于365電管家平臺,有大數據支撐,我們還能分析海水稻不同階段用能數據,給客戶提供最優用能策略,降低用能成本、助力節能減排。”在海水稻無人農場,國網濰坊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隊員肖書光邊檢查波頻能量增產儀邊說。
電力足、產業興,昔日鹽堿灘搖身變成米糧倉。從看天吃飯到靠電吃飯,從無人農場到全電農場,電像呼吸空氣一樣方便快捷。“海水稻就是種福田,從育苗到高產,須臾離不開可靠電。我們的項目已從1000畝擴展到5萬畝,成為全國最大海水稻種植基地。計劃在10年內,將當地18萬畝鹽堿地全部改良成優質的海水稻種植基地,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建成'海水稻+'新型農旅綜合體,帶動周邊百姓共同致富。”山東濱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國慶的海水稻夢可期。
因電而興,鹽堿地變成菜籃子
二三十年前,在山東濰坊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百姓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段話:“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風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糧。”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距離萊州灣僅20余公里,那時候土地鹽堿化嚴重,糧食作物難以生長,耐鹽堿的棉花曾是壽光北部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而如今,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的蔬菜大棚內,無土栽培的西紅柿掛滿枝頭,拳頭大的果實點綴在繁茂的枝葉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壽光是菜鄉,農民靠蔬菜致富是最佳選擇。我們邀請專家支招,針對這里的土地特點,確定推廣無土栽培。剛開始推廣時,困難重重。要建設近200米長的高標準蔬菜大棚,首先要解決用電問題,要不大棚里電動卷簾機等電氣化設備將無法正常運行。”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臥鋪村黨支部書記劉秀花回憶說。
數據是最好的見證。為了解決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供電設備老舊問題,國網濰坊供電公司下大力氣開展電網改造,從2011年到2021年,10年間,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轄區內的變電站數量從1座110千伏變電站,發展到4座110千伏變電站;配電線路從之前的2條10千伏線路,發展到現在的36條,增長了18倍;配電變壓器從36臺增加到141臺,戶均供電容量從0.95千伏安增長到4.21千伏安;中心年供電量從6300萬千瓦時增長到1.3億千瓦時,電網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華麗轉身。
“如今,充足的電力通到了田間地頭,大棚內澆水、控溫、施肥等操作省時、省力、省錢,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內500多個大棚同時用電,也不會出現電壓低現象。電力足了,蔬菜生產有了保障,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種棚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我們村的蔬菜大棚數量從2011年的18個發展到現在的53個,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5萬元。”劉秀花說。如今,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已經發展蔬菜大棚522個,昔日的鹽堿灘變成了綠意盎然的蔬菜種植基地。
電通水暢,鹽堿地變身“噸糧田”
在山東濰坊昌邑市柳疃鎮青阜村十萬畝田野上,一人多高的玉米地相連成片,一眼望不到邊,似乎在傳遞著豐收的希望。看著這樣即將豐收的喜人場景,可能很難讓人想象,這里曾經是一片“五年三不收”的鹽堿地。
從畝產不足500斤到近2800斤,近年來,青阜農業綜合體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機遇,因地制宜、改革創新,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系統方案,不斷提升耕地質量,十萬畝貧瘠鹽堿地變成了肥沃的噸良田。
在“鹽堿地”改良初期,為把濰河水引到農田中去,青阜農業綜合體鋪設一條直徑800毫米的地下管道,需要使用大型電動抽水泵。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建議客戶新上600千伏安變壓器,開辟農業業擴報裝“綠色通道”,在客戶工程施工過程中,主動提供上門服務,現場指導消缺,將施工、驗收、整改變“串聯”為“并聯”,三者同步進行,保證客戶工程竣工綜合驗收一次性通過,相比常規驗收提前近2周時間。
在服務青阜農業綜合體用電過程中,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創新應用“精致服務”模式,為客戶組建專屬供電服務工程師團隊,線上預檢“查、篩、評”,圍繞增壓泵房、農業生產、智能控制等用電場景,精準讀取客戶在用電安全、能效服務、技術咨詢、用電指導方面的訴求,線下精檢“問、診、定”,針對農業排灌季節性用電特點,該公司彩虹共產黨員服務隊推出“農閑期間農排置停、排灌期間恢復供電”專屬服務套餐,定期上門了解排灌情況,協助客戶有序開展農排置停工作,切實降低變壓器損耗,每年累計為客戶節省11萬元電費,為糧食增收增產提供了可靠電力保障。
電力賦能,鄉村振興。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圍繞農村農業和產業發展,加大電網改造升級力度,打通農村用電“最后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動能。(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左豐岐 通訊員 陳國亮 劉娜 郭鵬 報道)
責任編輯: 楊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