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1-10-26 11:48:10
原標題:濟南演藝生態漸成熟
來源:濟南日報
呂劇惠民演出
泉城廣場鼓子秧歌演出
開心麻花演出
雜技《泉城記憶》
九頂塔旅游演藝(本版照片由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本報記者陳煒敏
10月13日,民族歌劇《沂蒙山》作為開幕式演出,在省會大劇院上演,同時也拉開第四屆中國歌劇節大幕。歌劇節期間,將有四部佳作在濟南上演。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逐步向好,濟南的演出市場一直在逐漸恢復中。剛過去的“十一”國慶假期,既有市級國有文藝院團的演出,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多種藝術形式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演出,還有開心麻花的新作。多個旅游景區也推出了演藝產品,濟南旅游演藝前景被看好。
演藝產業欣欣向榮
探索創新旅游+演藝的發展之路
“十一”假日期間,市雜技團《紅色記憶》、市呂劇院《小姑賢》《喝面葉》、市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兒行千里》《白蛇傳》、市兒童藝術劇院《三只小豬》、開心麻花《七平米》,以及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演出的《愛麗絲夢游仙境》、王小毛獨奏音樂會、弦樂音樂會等十多場不同藝術種類、不同風格的劇目在濟南上演。
“之前去看開心麻花的演出只能去北京、上海等地,現在開心麻花來到濟南,喜歡他們作品的我感到太幸福了。”市民王海英通過《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作品而喜歡上開心麻花。這個假期,她早早就預訂了開心麻花在山東劇院的演出門票。“聽說他們還將繼續打造和濟南有關的原創劇目,也十分期待他們的新作品。”
繁重的工作之余,王海英喜歡通過欣賞喜劇、曲藝等來哈哈一笑,釋放壓力。“最初是看濟南市曲藝團的‘開心甜沫’,他們有一些獨有的曲藝形式,水平很高;后來開始看芙蓉館、江湖藝社這些濟南本土相聲劇社,形式比較多樣,也很幽默。”王海英介紹,《脫口秀大會》火了后,她通過搜索發現濟南也有脫口秀演出,也去現場看了,“效果也很好,去的人也不少。”
“德云社不也要來濟南了嗎?就感覺濟南的演出形式越來越多了。”王海英總結道。
這不單是普通觀眾的感受,也是專家們的結論。
山東省委黨校教授、研究生導師王曉文表示,和前幾年相比,濟南的演藝市場這幾年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逆襲”這個詞似乎用在這里很貼切。自2013年文化部在山東省組織舉辦了第十屆藝術節突出了“文化惠民”,促使我國的演藝產業、包括濟南在內的山東省的演藝產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濟南演藝市場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演藝類項目正成為傳統旅游景區的重要延伸和升級方向。旅游演藝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活力源泉,成為打破景區淡旺季困局的突破口和延長旅游時間的重要手段。“當前,濟南正著力打造全域國際旅游目的地,演藝是濟南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重要突破口。”王曉文表示,濟南不斷探索創新旅游+演藝的發展之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明湖秀”。作為“泉城夜宴”構成板塊之一的“明湖秀”,是“夜宴”的精華所在。“明湖秀”以濟南大明湖為載體,秉承“動靜相宜,明湖多賞”“光隨舟行,景隨光至”的設計理念,按照“以泉為形、以泉為景、以泉為魂”和“從歷史走向未來”雙線并進的線索,分篇章展現濟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目標,是匯集噴泉、噴火、噴霧、表演大船、投影激光等綜合演繹手段的高科技視覺盛宴。“泉城夜宴”被評為文旅部優選項目。
以“富礦”為底氣
促進演藝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豐富多彩的藝術門類中,舞臺藝術能給人們帶來更直接、更真實、更親切的感受和體驗,也是觀眾最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有著深厚的基礎。大力發展演藝產業,不僅是社會發展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重要期待,也是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一極。
盡管我市的舞臺藝術和演藝產業有了長足發展,但與時代的呼喚、人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山東演藝集團董事長于劍多年來深耕演藝產業,在他看來,濟南還缺乏有影響力的演藝品牌,同時存在缺乏演藝復合型人才、營銷不足、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
濟南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如何守著“富礦”,開拓并形成更多的“富礦”,以此形成良好的生態效應,從而達到演藝事業和產業的良性發展,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在采訪中,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山東省重大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李芳提到了河南衛視近來對傳統文化的創意表達之作。2021年,河南衛視頻頻“出圈”。先是春晚的《唐宮夜宴》令全國觀眾眼前一亮,后來的《元宵奇妙夜》讓網友們看到了河南衛視的“真心”,端午節的《端午奇妙游》再次炸場,令觀眾感受到了燦爛的黃河文明以及河南獨有的文化魅力。
在李芳看來,山東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但有效轉化、成功實現產業轉化并盈收的或者像河南衛視系列作品這樣“出圈”的還不是很多。她以某個美術館為例,該美術館藏品水平高、宣傳到位,是近年來一處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但在調研其衍生品商店時,卻發現產品數量、影響力都有限。“推開來想,我們是否有達到‘地理標志’知名度的文化產品,讓人一提起山東就能想到它?”
李芳認為,文化資源價值轉化受限可以追溯到資源整理這一步,“文化產業是對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傳播—互動,并實現價值轉化的過程。這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有目的地盤點自己區別于他人的資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山東的省會城市,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泉水文化、大舜文化等都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應科學合理發掘濟南的歷史文化資源,創造出既具有互聯網時代特點,又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舞臺爆款劇目。”王曉文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一部大而全的演藝產品不可能滿足所有觀眾的喜好,一定是精耕細作一種表演門類,通過良好“口碑”及過硬“內容”,才可以在多個互聯網渠道爆發性傳播。
優化濟南演藝生態
打造演藝集群
“雖然河南這幾部作品是電視節目,但對我們演藝產業的打造仍然有著借鑒意義:首先是立足文化精神內核,呈現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山東是一個有著悠久中華傳統文化歷史的文化高地,‘一山一水一圣人’足以超越其他省份,傳統文化建筑、歷史文物等蘊含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應該讓之展現出新的時代魅力。其次,融媒體時代,應利用互聯網技術賦予經典和傳統新的生命力。最后,既要重視流量,更要聚焦節目內容價值。用心打造精良之作是演藝產業發展的根本所在。”王曉文表示,以上值得借鑒的地方應該也是轉換為市場優勢、產業優勢的切入點。
如何優化濟南的演藝生態?王曉文提出了幾方面的建議:首先加強政府引導,加強演藝業的規范和管理工作。諸如優化產業政策、加強產業宣傳以及加快人才的培養等。加強規范并非“管死”,而是“管活”。其次要培養良好的票務市場。在調研好山東演藝市場的同時,把山東人的消費習慣、消費心理等也要調研好。破解山東消費者習慣了過去計劃模式下單位購票贈票的方式,培養起觀眾自己掏錢買票的消費習慣。另外,合理定價也是重要一環。最后提倡“匠人精神”。在互聯網時代傳播已經不成問題,而市場更需要優質的內容與產品。所以,作為演藝行業的工作者就更應該嚴格要求,以“匠人精神”嚴謹科學地制作每一部演藝產品,這樣才會得到百姓的喜歡、市場的認可、消費者的歡迎。
于劍提出了打造演藝集群的建議,演藝機構的集群模式極大程度上帶動了城市活力與創新力。像美國百老匯,眾多的劇場、制作公司和從業人員,源源不斷的新作品,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帶動了周邊地產及商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城市活力。
演藝集群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于劍建議,可以通過一些小型劇場、展演空間打造市民身邊的微小劇場,提升演藝產業活力,形成良好生態環境;同時增強院團之間的溝通交流、協作發展,加強劇目的引進與輸送;最后要推動劇場、經紀、營銷等環節,延伸演藝產業鏈。“這是一個綜合性的長期工作,需要一線演職人員推出作品,政府從資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社會對演藝產業的關注,以及提高市民藝術欣賞力,培育市民對藝術的消費需求。”
歌劇節給濟南的觀眾提供了近距離觀賞高雅藝術的機會,也讓我市的藝術院團得以與全國高水平院團面對面交流,這些都將推動我市演藝生態的向好發展。隨著濟南演藝生態的不斷完善,濟南將發揮演藝資源豐富、發展產業條件優越等有利因素,演藝產業將迎來廣闊前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