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1-05-22 07:17:05
原標題:1007.2萬人 青島常住人口首破千萬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全省人口總量10152.7萬人,居全國第二位,是兩個人口過億的省份之一;人口增量573.4萬人,排全國第四位;代表勞動力資源的15-59歲人口總量6124.4萬人,位列全國第二;60歲及以上人口2122.1萬人,總量全國第一。
這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山東省的人口“賬本”,是過去十年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反映。人口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基礎,其背后有著深遠的經濟、文化、社會意義,甚至可以用來判斷一個區域未來一段時期可能觸及的發展高度。
那么,山東的人口數據背后,蘊含著哪些經濟密碼?將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5月21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發布并解讀我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
數字起伏折射人口變化特征
“總的來看,山東省這十年的人口變化情況,常住人口總量大,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流動性大幅增加,城鎮化率顯著提高。但同時人口增長趨勢在逐漸放緩,勞動年齡人口占比有所下降,老齡化程度加劇。”山東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辛樹人介紹,山東作為人口過億、占全國人口7.19%的大省,人口變化情況與全國基本一致。
翻開山東人口的“明細賬”,十年間的趨勢和特征一目了然——
人口規模繼續擴大。2020年山東省常住人口為10152.7萬人,總量排全國第二位,與廣東省同為兩個人口過億的省份。這十年增加了573.4萬人,排全國第四位,增長了5.99%,年均增長率為0.58%,相比上個十年0.63%的年均增長率有所回落,人口增長趨勢有所放緩,但仍高于全國0.05個百分點。
人口素質顯著提高。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03年增加到9.75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16-59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人口性別比結構合理。山東省總人口性別比為102.67,與十年前的102.33基本持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40。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95,較2010年下降7.45,降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65。
勞動力資源依然充沛。山東省少兒人口比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83個百分點,表明生育政策調整在山東省取得了積極成效。雖然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但是總量仍然超過6000萬,位列全國第二,表明山東省勞動力資源依然充沛。
城鎮化率顯著提高。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401.4萬人,占63.05%,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639.3萬人,比重提高13.34個百分點。
濟青“雙核”顯現集聚效應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十年間,山東各地區人口總量的變化印證了“人隨產業走”的邏輯,人口正持續向中心城市及重點城市群集聚。
從山東各地區人口總量變化看,全省16個市中有15個市常住人口保持穩定增長,有5個市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依次為青島、濟南、臨沂、東營和菏澤。
大型中心城市吸納能力強,人口集聚效應顯現。2020年濟南常住人口920.2萬人,人口總量在全省排名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第5位提升到第4位;青島常住人口1007.2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全省排名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第3位提升到第2位。從常住人口增速看,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青島增速為15.57%,高出全省9.58個百分點,增幅位居16市之首;濟南增速為13.44%,高出全省7.45個百分點,增幅排全省第2位。從人口增量看,濟南、青島常住人口十年增加均超百萬,兩市合計增加244.7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總增量的42.7%。
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常住人口增長較快。臨沂作為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地區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多年位居全省上游,是國家重要的物流周轉中心和商貿批發中心,被譽為“商貿名城”和“物流之都”。貨物流資金流也帶來了人才流。這次人口普查顯示,該市常住人口1101.8萬人,穩居全省第一,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長9.75%,高出全省3.76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3位。東營人均GDP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全省最少,但增速較快,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長7.77%,高出全省1.78個百分點,增速排全省第4位。
不同經濟區域常住人口均保持穩步增長。普查資料顯示,山東省會經濟圈常住人口為3706.4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長5.06%;膠東經濟圈常住人口為3243.5萬人,增長6.78%;魯南經濟圈常住人口為3202.8萬人,增長6.27%。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區常住人口為2637.6萬人,增長10.84%。主要區域常住人口均保持穩定增長,膠東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圈增速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區常住人口增速較快,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5個百分點。
上述數據表明,區域人口增長曲線的背后,是一條同樣上揚的經濟增長曲線。十年間,青島、濟南相繼邁進“萬億俱樂部”,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兩大“極核”。充滿活力的經濟,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就業環境,成為濟青人口快速增長的最根本原因。在山東省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濟南作為山東競奪國家中心城市的代表,將輻射包括濱州、德州、聊城、泰安、淄博、萊蕪在內的“省會經濟圈”;青島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為目標,輻射煙臺、濰坊、威海、日照為代表的膠東經濟圈。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人口集聚效應的帶動下,無論是省內兩大中心城市還是區域經濟圈都將迎來一輪更強勁的發展勢頭。
人口紅利從量變到質變
人口數量往往意味著勞動力供給、消費能力、創新能力等,這正是所謂的人口紅利。
此次普查數據顯示,山東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6124.4萬人,位列全國第二,表明山東勞動力資源依然充沛,人口紅利依然存在。
可傳統概念上的人口紅利,主要指人口數量。按照這個標準,一旦人口數量增長放緩,即意味著人口紅利越來越少。此時,勞動年齡人口素質的提升,將有助于人口紅利實現由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
從人口質量上看,山東的勞動力人口質量在逐步提升。全省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80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比2010年的9.74年提高1.06年。同時,勞動年齡人口中,學歷為大學專科的有736.6萬人,比2010年增長49.31%;大學本科的有588.5萬人,增長86.11%;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有66.5萬人,增長185.08%。
在人才資源的分布上,每10萬人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超過2萬人的有濟南、青島和東營3市,1萬人到2萬人的有淄博、威海、煙臺、濰坊、日照、泰安、濱州、濟寧和棗莊9市。濟南、青島兩市吸引了全省53.70%以上的博士和46.57%的碩士,成為全省人才集聚的高地。
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里,山東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強力實施人才工程,著力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科教興魯、人才強省戰略成效顯著,全省人口的文化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從另一個側面分析,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也有賴于山東產業的持續升級。一定程度上說明,勞動力素質的持續提升,表明山東產業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過去十年里,山東不斷加大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通過智能化技術改造、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引導、推動了山東制造企業的提檔升級。
人口流動優化發展結構
一個地區的吸引力和產業結構變化是影響人口流動的重要因素。普查數據顯示,在山東登記的流動人口共2074.3萬人,占總人口的20.43%,與十年前相比,增加了940.7萬人,增長82.89%,比上一個十年多增315.3萬人。
值得關注的是,山東地處京津冀、長三角、中原三個國家級城市群的交匯點,周邊不乏超大、特大城市對人口產生的虹吸作用,在過去十年仍然能保持較為旺盛的人口競爭力著實不易。普查數據顯示,跨省流入人口達到了412.9萬人,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9.91%。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01.3萬人,增長95.17%,高于省內流動人口的增長速度。2020年,跨省流出人口達到425.9萬人,凈流出13萬人,與全省總人口相比僅為0.13%,人口流入流出總量基本平衡。
分析山東的流動人口構成,省內地區間的合理流動仍是主流。普查數據顯示,山東省內流動人口為1661.4萬人,占全部流動人口的80.09%,與十年前相比,增加739.3萬人,增長80.18%。這與山東是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各地發展比較均衡有直接聯系。此外,山東省內已經形成多座百萬人以上的大型城市,濟南、青島也已邁入特大城市門檻,能夠提供較為多樣的就業選擇和較為充足的就業崗位,對省內人口的集聚作用明顯。
從跨省流入人口的戶籍地看,除經濟發展因素外,地緣因素對人口流動的影響也較為明顯,外省流入山東人口數量排名前5的省份依次是黑龍江、河南、河北、吉林和江蘇,分別占15.30%、15.24%、8.37%、8.33%和6.85%,合計占全部跨省流動人口的54.09%。跨省流出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蘇、上海、天津、浙江,流入到這5個省、直轄市的流動人口占山東省流出人口的57.28%。
人口自由流動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必要條件,開放的人口流動有利于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山東經歷了經濟結構調整攻堅期、陣痛期,新舊動能轉換措施有力有效,經濟發展總體穩步向好,這是山東人口能夠保持穩定增長的重要原因。
老齡化是壓力也是機遇
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標志著“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山東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位居全國第一。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國性問題,也是一個國際性問題。我省同樣面臨老齡化問題。”辛樹人說,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山東省老齡化表現出三個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規模龐大。2020年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2.1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0.90%,占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8.04%;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36.4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5.13%,占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的8.06%。
二是老齡化進程加快。與2010年相比,我省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709.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593.4萬人。十年間,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例分別提高6.15個百分點和5.29個百分點。與上個十年提高幅度比較,分別增加3.00個百分點和3.57個百分點。
三是未來老齡化趨勢將進一步加深。2020年我省55-59歲年齡組人口數為776.6萬人,50-59歲年齡組人口數為1691.0萬人。可以看出,未來幾年,我省將有大量人口步入老年行列,老齡化呈現出進一步加深的趨勢。
無論如何,“深度老齡化”是山東必須直面的話題。辛樹人介紹,分析原因四個方面不可忽視——
首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效應顯現。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是山東人口發展史上兩次人口增長高峰。兩次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如今相繼步入老年行列,形成了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
其次,生育率降低。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山東省總和生育率快速下降至更替水平2.1以下,在緩解人口過快增長壓力的同時,也加速了人口老齡化進程。
再次,人均壽命延長。2020年山東省高齡老年人口數量明顯增多,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由2010年的182.16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283.05萬人,增加100.89萬人,增長55.39%。
另外,跨省外來老年人口略有增加,2020年山東省老年人口凈流入3萬人。這是由于山東經濟環境較好,社會安全穩定,尤其是山東半島沿海區域很適宜人類生活,吸引了一部分外來老年人買房養老,對山東省老齡化程度的提高帶來一定影響。
事實上,老齡化社會也提供了發展的機遇。辛樹人介紹,山東省把醫養健康產業納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啟動了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省創建工作,這無疑將撬動養老市場更加快速崛起。“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寫入山東省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多渠道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加快推進養老產業發展,構建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他表示,這些措施的實施,將使山東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養老產業的發展有一個大的提升。“銀發經濟”或將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