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1-01-03 07:01:01
原標題:兜底線 穩就業 保民生...泉城民生答卷繪滿幸福底色
來源:濟南日報
天下之大,黎元為先。一座幸福之城,須有鮮明的民生底色。
回眸“十三五”,市委、市政府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民生福祉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持續在多元養老、社會保障、民生兜底等方面全面發力。一項項保障改善民生舉措落地,一筆筆增進人民福祉資金投入,化為百姓心中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強化責任擔當,堅守民生情懷,已深深融入泉城奮斗的底色,一幅美好生活的壯美藍圖已在泉城大地徐徐展開。
補短板、利長遠多元養老托起幸福夕陽紅
每天上午9點,85歲的王建國都要從家步行到歷下區甸柳街道第三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活動室“打卡”。盡管頭發花白,但老人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在運動室里,老人靈活揮舞乒乓球拍、盡情揮灑汗水,連小15歲的搭檔都說老爺子很厲害。
“這里離家近、設施好、活動多,每天來和朋友打打球聊聊天還是很不錯的。中午中心還有助餐服務,吃飽飯回家睡一覺,晚年生活美滋滋。”談起老年生活,王建國眼睛笑成了月牙。
王建國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我市養老環境的一個縮影,在濟南,從每個老人身上都能讀出一個真實的養老狀況,都能讀出一個真實的泉城民生。
作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改革首批試點城市,“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養老服務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先后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推進,連續5年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全市為民辦實事,逐步實現了養老服務由“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好”轉變,養老服務工作保持了全省領先地位。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發放市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2.7億元,擁有各類養老服務設施1650處。其中市、區縣和街道三級養老服務中心91處,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93處、民辦養老公寓84處、農村幸福院1016處,社會養老床位數5.8萬張。2020年市政府又推動建設養老服務設施221處。2018年,我市制定出臺了《關于完善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將低保老年人分類施保、高齡津貼、護理補貼、服務補貼等統籌合并,全面建立了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制度,對具有濟南市戶籍且年齡在60-99周歲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不低于80元的補助。自2019年1月起實施至2020年3月,共為45947名經濟困難老年人累計發放補貼資金5024.91萬元。建立了政府為困難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制度,每月由政府購買20-30個小時不等的送時服務,市級財政為居家養老每年支出453萬元。
提標準、暖民心惠民舉措增強百姓獲得感
李女士兩年前從濟南某棉紡織國企退休,當時到手的退休金每月不到4000元,現在每月能領到4400多元,這與企退人員基本養老金不斷上漲的惠民政策分不開。“十三五”期間,我市不斷完善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機制,在確保各項社保待遇按時足額發放的同時,穩步提升參保人員社保待遇:養老保險方面,連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我市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由人均2633.5元提升至3070.1元。適時提高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居民養老政府財政補貼標準、基礎養老金不斷提高,基礎養老金待遇從每人每月85元提升至120元。工傷保險方面,連續提高1-4級工傷職工及供養親屬的各項定期待遇,由2015年2188元增長到3246.5元;參保擴面范圍不斷擴大,職工養老、工傷、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由2015年底的219.3萬、144.5萬、222.4萬,增長到“十三五”末的430.17萬、275.13萬、301.09萬。
5年來,我市醫保待遇也穩步提高,特別是大額醫療費“二次報銷”政策,精準定位于患重大疾病、負擔較重的參保群體。家住天橋區的張先生和妻子對這些年醫保待遇的變化感觸頗深。去年張先生因心梗住院治療,全年醫療費用18.4萬元,其中醫保報銷了15.4萬元。這都得益于醫保惠民十件實事中,將大病“二次報銷”的比例提高了20個百分點。張先生的妻子王女士參加的居民醫保,補助標準由2011年的120元提高到了580元,今年她還申請了高血壓的門診慢性病待遇,看病拿藥報銷的比例更高了……
在泉城濟南,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的承諾,實實在在被落實在了行動上。
兜底線、保民生社會救助網不斷織密織牢
“十三五”以來,一大批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得到解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有了更美好的期待、更溫暖的回應。
市中區陡溝街道的呂大娘今年83歲,早年喪偶的她獨自撫養著兩個女兒,按照以往贍養費的計算方式,雖然一路走來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她并不符合低保納入政策。現如今兩個女兒都已成家立業,今年呂大娘又與大女兒簽訂孝善扶貧協議,根據市民政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會救助工作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的實施意見》有關規定,今年4月,呂大娘被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拿到了第一筆低保補助,呂大娘喜出望外:“農村花銷低,這錢能干不少事呢!”
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呂大娘從前不敢想的。
呂大娘這樣的例子在濟南有很多,從基本救助到民生保障,市委、市政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拓展著民生工作的內涵與外延。“十三五”期間,我市圍繞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積極構建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為重點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強化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以醫療救助等專項救助為支撐,以臨時救助等急難救助為輔助,以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我市按照脫貧攻堅“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一批”要求,加強社會救助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推行農村低保標準與市定扶貧線“兩線合一”,將5698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社會救助體系,2020年全市脫貧享受政策人口中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占比達到59.14%,同時建立完善了低保和特困供養、孤困兒童、困難和重度殘疾人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統一了濟萊救助標準,推進市中、槐蔭等五區率先實現了城鄉社會救助標準一體化,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升。城鄉低保標準由580元/月、300元/月提高到821元/月、614元/月;特困供養標準由1110元/月、643元/月提高到1232元/月、1071元/月。一張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社會保障網不斷編密織牢。
減成本、提技能陽光灑滿就業創業路
小朱是濟南大學2019屆畢業生,畢業后他來到一家國企工作,但年輕的他卻覺得日子過得不咸不淡,萌生了創業的念頭。但對于農村出身的他來說,創業的啟動資金成了他面臨的最大難題,幾番找朋友借款遭拒,有些心灰意冷的他偶然聽說我市有針對個人創業者的創業擔保貸款,于是提出申請。今年9月20日,小朱順利拿到了2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踏上了充滿無限可能的創業路。
創業如同播種,擁有適合的環境,種子便能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十三五”期間,濟南市將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就業形勢長期穩定。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0.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將創業擔保貸款由最初的2萬元提高至現在的20萬元,全面降低一次性創業補貼和創業崗位開發補貼申領門檻,著力減輕創業成本。
“民生連民心,民心牽國運”。在我市持續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進程中,每一項政策,都浸潤著沉甸甸的民生情懷;每一項措施,都見證著民生溫度;每一個數據,都考量著百姓的幸福尺度。站在新起點上的泉城濟南,保障與改善民生這張答卷,將獲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濟南日報 記者:蘭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