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新銳大眾
2019-05-28 07:54:05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其中“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叫響全國。在新時代,如何答好創新提升“三個模式”這份答卷?
5月26日,記者從在濰坊召開的“三個模式”在新時代的新實踐調研座談會上獲悉,濰坊市正在探索創新路徑,圍繞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全面落實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濰坊先行區為統領,堅持產業為基、全面振興,片區帶動、全域提升,城鄉融合、全要素支撐,組織引領、全民行動,努力在新時代打造鄉村振興“濰坊模式”,推動“三農”工作實現由量到質、由線到面、由局部到全域、由物質到精神的飛躍。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振興了,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
5月25日上午,夏日的壽光艷陽高照。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村民崔江元種植的占地5畝的西紅柿大棚,前一天剛以2.8元/斤的售價,賣出了2600斤西紅柿。由于室外溫度高,崔江元并未趕到大棚忙活通風,而是在家中掏出手機一“點”,自家大棚上方的薄膜便自動實現部分收起。“和以前比,現在種菜不累,因為這個大棚智能化了,手機上能實時顯示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指數。”崔江元告訴記者。
“濰坊是農業產業化的發祥地,農業一直是濰坊的優勢產業,過去我們抓產業發展經驗較多,但是對農村生態環境、文化傳承、社會治理的關注度不夠,農村發展是短板。下步,我們將把‘三個模式’從單純產業經營模式,升華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途徑,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堅持放大產業優勢與補齊農村短板并舉,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和美麗宜居鄉村。”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說。
比如,濰坊在建設現代農業強市上,重點做好“綠色”“科技”“融合”“開放”四篇文章,推進農村產業向高水平轉型躍升,加快邁向“升級版”。在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上,按照全面振興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個模式“齊步走”,必須正確處理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系,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推進方案。實踐中,濰坊結合各地不同的自然稟賦、產業特點,在全市范圍內選擇有基礎、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特色園區、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集約資源重點支持,已經形成了一批示范片區。
走進位于城郊接合部的濰坊經濟開發區前闕莊村,排排樓房布局優美,公園、文化館、老年活動室、公共停車位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該村正在全力打造東籬田園綜合體,核心區5000畝,輻射區1.7萬畝。如今,東籬田園綜合體核心區智能溫室一期已基本完工,正在進行設備調試運營。“我們大力推進村莊城鎮化、村民市民化、收入股份化、農業產業化、生活田園化、生態旅游化,帶動了周邊13個村的土地流轉。”村黨支部書記于英智告訴記者。
據介紹,濰坊市將堅持片區帶動、全域提升,選擇若干個產業園區、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等具備帶動能力的示范點,以此為核心,按照30平方公里左右的規模,打破行政區劃界限,規劃若干鄉村振興片區,推動鄉村振興由點到線、由局部到全域飛躍,加快構建全域大美新格局。
“我們了解到,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也已經具備了區域帶動的能力,帶動了周邊11個村莊、1000多戶村民致富。”中國人民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仝志輝建議,在土地制度、合作金融、鄉村規劃等方面要找到適合本地的政策,這樣片區帶動才能成功,才能為鄉村振興打下基礎。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立勝看來,濰坊的優勢在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濰坊在此基礎上有整體規劃,以片區帶動,推動全域振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