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19-02-18 10:35:02
魯網2月17日訊 這幾天,全省范圍的降雪成了“朋友圈”的主角,陰晴雨雪關系百姓生活,出門看天氣成為很多人的習慣動作。在山東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現場,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氣象局局長史玉光表示,目前全省正在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今年將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打造現代農業、海洋、環境等領域的特色氣象服務品牌,進一步提高氣象預報能力和氣象服務效益。
山東省氣象局局長史玉光
我省數值預報系統研發步入新階段
“看天色可能會下雨,出門時要帶把傘嗎?”這樣的疑問,幾乎人人都有過。夏天,總怕有場“不期而遇”的大雨;到了冬天,又盼著一覺醒來世界銀裝素裹。天氣預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越來越精準的天氣預報背后,得益于現代氣象預報業務的發展。史玉光介紹,目前,天氣預報正朝著智能化、網格化的方向發展,精細化程度不斷提升,我省的晴雨預報、氣溫預報準確率和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位居全國前列。
“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礎是數值天氣預報,山東省氣象局正致力于發展精細化數值預報系統。”史玉光介紹,該系統可以快速融合常規氣象觀測和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觀測資料,得到更加準確的三維實時氣象信息,進而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對未來的三維大氣做出精細預報。
第9部新一代天氣雷達將開工建設
氣象觀測是人類認知天氣的基本手段。沒有對天氣狀況準確、連續的了解,就談不上對天氣變化的科學掌握。史玉光認為,氣象觀測是做好氣象預報工作的基礎。
目前,我省已建成了由123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1499個區域氣象觀測站、8部新一代天氣雷達,以及氣象衛星接收系統、風廓線雷達、GPS水汽觀測、海洋氣象浮標站等組成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主要觀測業務質量和綜合觀測運行保障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也正是這些“千里眼”“順風耳”,才使得氣象災害監測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我國北方首部整機雙偏振雷達濟南雷達已經投入業務運行,淄博數字化天氣雷達即將投入使用,濟寧新一代天氣雷達即將開工建設。”史玉光表示,為了提高氣象觀測預報能力,山東還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地面觀測自動化改革,今年還將完成平陰風廓線雷達建設,實現平陰風云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新泰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接收系統業務化運行,推進平陰象山生態綜合觀測、農田小氣候觀測及作物長勢自動觀測系統建設等,一大批氣象綜合觀測項目的相繼建成投用,將為精準預報預測提供更加詳盡、科學的基礎數據。
“山東現代農業氣象服務保障工程”全面推進
防災減災、防汛抗旱、農業生產、交通安全、公眾生產生活等,氣象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各個領域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史玉光介紹,去年,全省氣象部門針對寒潮、臺風、暴雨、強對流等重大天氣過程,啟動應急響應832次、發送預警短信1.2萬條。圍繞農業生產、增雨保泉等防災減災救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組織飛機增雨作業27架次、地面增雨防雹作業1681輪次,在作業區域有效增加了降水、減少了雹災。“今年,還將完善省、市、縣一體化短臨預警體系,強化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臨近預警業務。”
圍繞全省重大戰略實施,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海洋、環境氣象服務水平是今年氣象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史玉光說,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省級和濰坊設施農業、煙臺果業3個氣象服務中心以及泰安農業、臨沂設施農業2個試驗基地已經在農業氣象服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接下來要全面推進‘山東現代農業氣象服務保障工程’項目建設,完善現代農業智能業務平臺和智慧服務平臺功能,建立精準、高效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山東是海洋大省,海洋氣象服務方面,將進一步完善海洋氣象基礎觀測站網,初步建立全省共用的航線、港口、海洋牧場等海洋氣象服務系統,全面提升氣象在航線安全、遠海捕撈、港口運營、海水養殖、海鹽生產等海洋經濟領域中的服務水平。氣象和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史玉光表示,將進一步提升環境氣象服務水平,加強氣象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建立省級生態遙感業務體系,加強生態變化情況評估,開展環境氣象專項服務和影響評估;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開展常態化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據山東商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