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19-02-17 09:03:02
魯網2月17日訊 醫療、養老是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在今年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不少委員關注相關話題。獨生子女養老保障立法、搭建統一“互聯網+”護工平臺、改變護理整體管理模式……在分組討論省政府工作報告時,醫療陪護話題引發了委員們的熱議。
家里老人生病,很多子女需要請假陪護
關注陪護
建議為獨生子女養老保障立法
身為醫務工作者,省政協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婦科教研室主任連方對獨生子女陪護問題較為關注。她認為,目前,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逐漸步入老年,生病住院如何照顧成了難題。
“我有一個同事40歲左右,自己因為騎電瓶車出事故,腿骨折病假已經休了3個月,剛拄著拐能上班,結果她父親車禍突然沒了,患有心臟病的母親承受不住打擊病倒了,家里還有外婆需要照顧。”連方說她的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同事是獨生女,這一變故讓家里的重擔都落到了她一個人身上,哭著告訴單位要請假料理后事,從道義上是該照顧一下,但本來就休了很長時間病假,到底允許她再休多久讓領導犯了難,最后只能讓她延長了病假時間。”
連方認為,獨生子女陪護難題已經是社會普遍現象,應該受到重視。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2.4億,占總人口的17.1%,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目前來看我國人口老齡化呈加重趨勢。“60歲以后各種病會伴隨而來,家里老人病了孩子多的輪流照顧時間長了都受不了,更何況家里只有一個孩子。”連方說,在傳統思想影響下,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敬老院,同時,很多家庭找家政人員也難以保證老人隨時都能得到照顧。“比如過年期間,很多24小時家政就會提前回家,多給錢也不干,獨生子女要上班還要照顧老人,連個倒班的都沒有,現在這種現象很普遍。”
針對獨生子女陪護問題,連方建議企事業單位形成統一的制度,享受護理假;此外,連方還關注到農村獨生子女外出打工,家中老人生病無人照護的問題,她建議應設立獨生子女探親假,“我覺得未來30年時間這一代獨生子女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國家可以制定一個‘獨生子女養老保障條例’或法規,同時進一步健全養老體系。”
統一平臺
讓網約護工像“約車”一樣方便
除了家庭陪護,醫院的陪護也是熱議話題。家人生病住院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日常陪護成難題,于是不少護工走進了醫院。省政協委員、菏澤市立醫院副院長司世同認為,“互聯網+”陪護是未來方向,但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他希望全省能建立統一的“互聯網+”護工平臺,規范化、標準化發展,讓請護工像網上約車一樣方便。
“現在我們著重打造‘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業態,就需要規范這一塊。”司世同介紹,經過調研,他發現很多病人家屬可以通過專門軟件請護工,但護理人員資質和專業性難以把握。司世同表示,社會力量的加入給醫院陪護提供了幫助,但缺乏有效監管和政策約束。“進入醫院的護工多了,病房秩序亂不說,還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幾率,最關鍵的是這些護工專業性上有待提高。”司世同介紹,他所在的菏澤市立醫院為滿足病患家庭需要,組織了一批護理專業畢業生,培訓后上崗專門給病人提供陪護服務,“但這些人只是簡單的陪護,沒有分類分級,也沒有國家統一規范、監管,這方面還要再完善。”
司世同的建議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平臺,“這里面是24小時護工還是簡單護理的護工,都可以選擇,而且像約車一樣滴滴一下就能找到。”司世同認為這需要相關企業、醫院共同努力形成社會效應。“全省建立統一標準,比如對進入醫院的護工都要進行備案、發放證件,還要有專門服裝和標志,醫院對護理人員進行評價。”
改變模式
按病人需求提供陪護服務
“成立統一的護工平臺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省政協委員、省立醫院保健呼吸科主任王靜認為,在一步步向統一平臺發展的過程中,還需充分考慮不同病人對護工的需求不同。作為常年忙碌在一線的醫療工作者,王靜平日里接觸最多的就是病人,她發現隨著獨生子女一代逐漸成為扛起家庭重擔的主力軍,忙碌于工作的他們,一旦家中出現病人,對于護工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王靜告訴記者,目前有些科室病房經濟條件好的病人,每月甚至可以花費6000元左右請護工,而有些病房內,4張病床病情不算嚴重的患者會各掏幾百元,共同聘請一名護工,做些基礎護理工作。但即便是這樣,幾百元錢對于一些沒有經濟基礎的病人來說,仍是舍不得出的一筆費用。“我認為在向實現統一平臺這一理想狀態中,可以逐漸根據病人的需求,進行分流,推出不同的可供選擇的服務。”
山東省政協委員、青島市中心(腫瘤)醫院院長蘭克濤則表示,他們已經在朝系統化陪護服務做了嘗試。“三年前,我們醫院和一家公司進行合作,提供專業的護工。實際上,當前的陪護市場價格非常透明,醫院與企業的合作,可以讓陪護工作更加規范。”據介紹,原來的陪護都處于“散養”狀態,在醫院廁所隨處貼小廣告,或者是家屬通過護士長介紹一些熟悉的護工,但這樣存在風險,服務質量也無法保障。通過近年來的工作開展,蘭克濤認為,將來必須要改變護理整體管理模式,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現在我們對護理的相關規定仍是比較機械化的管理,未來醫院需要進行供給方改革,針對病人需要的護理方式轉變。”
委員聲音
委員建議應大力發展 三類殘疾人康復托養
商報濟南消息(記者 楊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完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體系,增加精神衛生機構和床位。省政協常委、民盟山東省委副主委侯桂華,專門在這一條上重點做了標記,“因為我今年的提案就和這個有點關系。”
侯桂華向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加大省財政對三類殘疾人公共服務支出的建議》,其中就包括精神殘疾、重度智力殘疾人。
侯桂華告訴記者,當前,精神殘疾、重度智力殘疾、重度肢體殘疾人貧困現象比較嚴重,且以殘疾人“兩項補貼”(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為主的社會救助力度不足,許多地市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低,約在80元-100元/月之間;且托養服務、醫療康復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需求缺口較大。
為此,她建議對比省外標準并參照全國平均水平,大幅提高補貼標準提高精神殘疾、重度智力殘疾和重度肢體殘疾人的社會救助水平,擴大和提高公共服務覆蓋面和服務水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完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體系,增加精神衛生機構和床位,這個非常好。”侯桂華表示,在進一步發展精神病院、促進精神殘疾人公共服務的同時,建議大力發展三類殘疾人的康復/托養服務。在公共機構服務方面,建議每一個區(縣)至少建立1家專業性強、運行規范、具有示范效應和輻射作用的公共托養服務機構;發展基于社區的日間康復/托養中心,在每一個社區至少建立1家日間照料中心;發展家庭托養服務,大幅度提高三類殘疾人家庭托養護理補貼標準。“建議此三類殘疾人護理補貼水平提升至不少于當地最低工資收入的水平。”(據山東商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